茶,这片小叶,曾经成为中国古代的象征。直到今天,茶在中国仍然是一张美丽的名片。那么,中国是如何与茶形成不解之缘的呢?
茶在中国出现较早,战国时期的《尔雅》中就有关于茶的记载。《释木》一文讲的是“苦茶”,古音是cha,湖南古县茶陵(今茶林)因产茶而得名。到了西汉,士人王褒在《童约》中写着“烹饪尽可能”、“武阳买茶”,可见当时饮茶之风已逐渐兴起。在同时代的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一只竹朋友在其标签上写着“贾友”二字,这是一种盛茶的器具。
[img]480962[/img]
图1 古人煮茶
饮茶风源远流长,各朝饮茶也大不相同,大致可分为粥茶法、末茶法、散茶法三个阶段。
从西汉到六朝,大多数中国人都用这种喜剧方法喝茶。首先,茶叶要和葱、姜、枣、橘皮、山茱萸、薄荷等一起煮,用勺子舀出浮沫,然后盛出饮用。所谓“晋宋以降,吴人采叶煮,就是茶粥。“一餐操作猛如虎,类似烹饪汤,加上各种调料,一定味道特别酸爽。唐代茶圣陆羽吐槽这种粥茶“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100沸,或扬令滑,或煮泡沫,斯沟渠间弃水!”
六朝时期,这种粥茶在南方很流行。吴主孙皓经常在宴会上用茶代替酒,桓温也用茶宴标榜自己节俭。北方人说压力很大,真的很难欣赏。他们通常喝牛奶饮料,嘲笑茶是“酪奴”。在权贵宴会上,只有南方归降的士人才喝茶。归降北魏、官至尚书令的琅琊王肃喜欢喝茶。据说他每次都要喝茶,得到了“漏斗”的绰号。茶在北方的尴尬地位可见一斑。
[img]480963[/img]
图2 唐朝的滚球和茶碾碗
第二,直到唐代,喝茶的风才在江南北蓬勃发展。“开元和天宝之间有一点茶,德国和大历遂多,建中后盛开。”中唐以后,茶已经进入民间,和米盐没什么区别。
北方人逐渐放弃了对茶的抵抗。一方面,在盛唐开元时期,佛教禅宗在北方很受欢迎。学习禅宗的人需要少睡参禅,古人不吃晚饭。为了提神抗饿,北方人不得不煮茶喝。”从那时起,他们就变成了一种习俗。”另一方面,有一个划时代的大师来改变茶的命运——茶圣人陆羽。
“自从陆羽出生在人间以来,人间相事学春茶。陆羽有三卷《茶经》,详细讨论了茶道。茶经中提倡饮用的茶不再是粗放的粥茶,而是逐渐转化为精致的末茶。陆羽提倡喝用茶饼碾碎的末茶。茶粉应该是米粒大小的。先将水煮至茶壶冒小气泡,然后放入茶粉中,用竹荚搅拌。当茶粉铺满水面时,可以舀出来喝。短短几十年后,陆羽登上神坛,受到卖茶商的供奉。卖茶人在茶灶旁边供应瓷质陆羽,生意好赚钱的时候用茶供奉,生意不好的时候用开水浇。
晚唐时期,唐人又出现了一种“点茶法”,即将茶末放入茶盏中,然后将沸水注入饮用中。点茶法可以充分发挥最后一种茶的特点。此外,在注水时,它还注重水流、水量和落水点的炫耀技巧。它已成为宋代喝茶的主流方式。
[img]480964[/img]
图3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它被称为茶百科全书,由唐代陆羽所有。
宋人多把茶做成茶饼喝,味道追求“香甜重滑”,不喜欢茶中苦涩的原味,以茶色“纯白为真”。在这一独特的要求下,宋人茶饼的生产工艺可谓另辟蹊径:首先,选择原料,只选择茶心,用泉水浸泡,然后在锅里蒸,然后用小压榨去水,用大压榨去茶汁,以求白色和甜味;挤压后,将茶放入盆中研磨。一个好的茶饼通常需要研磨一天以上。当盆中的糊状物光滑细腻时,加入龙脑等香料,用香米煮成的粥揉成茶饼。这样做出来的茶饼有淀粉,像牛奶一样;因为掺了香料,味道香甜,和之前粥茶法下的咸汤茶味道大不相同。
这种复杂的工艺制成的茶饼往往很贵,来自著名艺术家的茶饼也很贵。宋仁宗时,蔡襄制作的“小龙团”每公斤卖两两块黄金,很难买到。当时人们称之为“黄金是可有的,茶是不可用的”。惠宗时,郑可闻用“银芽”做成“龙团胜雪”。每个蛋糕的价格是4万元,受到高度赞扬。
[img]480965[/img]
图4 宋代文人雅士
宋人不仅茶饼制作复杂,点茶也很讲究。首先,我们应该把茶饼烤干,锤碎,然后用类似于今天药粉的茶粉做茶粉。茶粉越小越好。当它变大时,它会被嘲笑为愚蠢的东西;然后将茶粉倒入今天筛子般的茶罗中,筛选出细茶粉,放入茶罐中饮用。制作茶末后,为避免将冷茶杯注入沸水冷却,影响口感,应先将茶杯加热,然后用长勺茶从茶壶中舀入茶末,放入茶末中,倒入少许沸水,将茶末调整均匀,然后用长嘴茶壶注水,用筷子、长柄勺或茶壶(圆竹刷)搅拌均匀。注入的水不是“老不可食用”的滚水,而是“蟹眼已经过了鱼眼,寒冷想要放松”的初沸水;茶调节技术要求较高,必须“先搅拌茶膏,逐渐沸腾,手轻重,手指挂在手腕周围”,以实现“上下彻底,如分蘖表面。疏星明月,灿然而生“茶面上银光翻涌,才算是点了一杯茶。
点茶手法复杂,技术含量高,适合竞争,宋人常“斗茶”为乐。斗茶主要考虑茶与水的融合,搅动茶的旋转,先在茶盏上留下痕迹。茶的颜色是纯白色的,在黑灯中最为明显。福建省建阳市建窑生产的黑茶盏因其外形美观、色彩纯正、久热难冷等特点而非常受欢迎。著名的“兔子灯”、“一碗珠”“金油滴”价格相当高,“曜变天目”盏更值万金。然而,茶盏只是一颗精致的心。它的腹部和脚底可以隐藏在配套使用的油漆茶托中,这通常是相当粗糙的。到处都是漏胎和流釉。可以说,金玉在外面失败了。
[img]480966[/img]
图5 宋代普通人斗茶
三、散茶法元末,随着饮茶群体的扩大和胡风的浸泡,精制的末茶逐渐消退,原汁原味的散茶大行其道。明朝洪武帝提倡节俭,禁止制作高档茶饼。因此,散茶完全取代了末茶的地位。
散茶饮用类似于今天的茶饮用。采茶后,将茶烘干,直接在茶壶中泡茶。茶不再与淀粉和香料混合,也不再制作蛋糕和粉碎。随着最后一种茶消失了,还有一系列用来制作最后一种茶的复杂茶具。只有装满沸水的长嘴茶瓶变成了茶壶,继续为江湖感到骄傲。曾经流行的吉水窑黑灯在元末停止燃烧,明代“灯”一词转而指德化窑的白瓷茶灯。
[img]480967[/img]
图6 唐 阎立本 肖翼赚兰亭·局部,画中的人正在煮茶
饮茶方式的改变也改变了茶文化,明清文人往往很难理解宋人对茶的讨论。例如,蔡襄在《茶录》中谈到“茶色白,宜黑盏”,元初仍以白茶为贵,喝天色散茶的明人则认为“茶色自宜带绿,怎么会有纯白呢?“,而且进一步认为试茶应该用白茶盏,宋人用黑茶盏是不知所措的。”宣庙时有茶盏,材料精致典雅,质厚难冷,白如玉。你可以试试茶的颜色,这是最重要的。蔡君谟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乎不适合使用”。斗茶时先粘水痕一方失败的评价标准也改为“以水痕先无者为负”,闹大乌龙。
从粥茶、末茶到散茶,小饮茶方式的转变反映了古人生活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茶录》、《茶经》、《尔雅》
古代喝茶和现在喝茶有什么区别? 哪个时期最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