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和高句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906年,
吉林集安村民在修复道路时,发现土壤中挖出了一块破损的石碑。碑系赭红色,石英粒岩石凿刻而成,发现时只剩下整个碑的左上角,表面光滑,字体为隶书,刚劲古朴,凿刻工拙。经考证,此碑正式曹魏安邑侯平定高句丽纪功碑!碑后的几行字应该写成参加这场战斗的将军,但由于石碑主体的缺失,他的名字是看不见的。根据《三国志·魏书》
据《丘节传》记载,三国晚期曹魏名将领兵参加这场战役——不丘节。
[img]479124[/img]
无丘节俭纪功碑
东汉末年,公孙占领辽东,附近被夷为威慑。此时,高句丽已经建立了180多年,占据了朝鲜半岛和东北亚的大片土地。起初,高句丽和公孙相处得很好,高句丽甚至派兵帮公孙与山贼作战。
196年,高句丽新大王即位,王哥拔奇得到公孙度的帮助,起兵争位,但最终失败而死。从那时起,高句丽和公孙氏就结婚了。公孙氏要想进入中原争锋,首先要解决高句丽的后顾之忧,而高句丽要想实现统治辽东的预期,还必须排除公孙氏的障碍。二都心怀鬼胎,互相提防。但当时的高句丽毕竟是东亚小国,国力薄弱,主要采取保境安民的守势,待机而动。
209年,双方矛盾加剧。辽东太守公孙康(也就是袁尚、袁熙被斩首送曹操的那个)终于兴兵讨伐。激战后,他第一次突破高句丽都城,焚烧村庄。高句丽被迫迁都山城丸都(吉林集安以西山城)。
大败后,高句丽开始从痛苦中吸取教训。为了报复公孙氏,她在春秋时期玩了一套远交近攻,并与吴国和魏国建立了外交联系。233年,孙权派使者到辽东公孙渊(公孙康之子)讨论联合攻魏,但后来双方没有达成协议,公孙渊杀死了两位领导使者。有几个使者团逃到高句丽,假称奉孙权之命,于是高句丽和东吴一度打得火热。但好景不长,曹魏当然不愿意看到这种关系继续发展,频频派人出使高句丽,促使他与东吴断交。几年后,在魏国的压力下,高句丽与吴绝交。
在那个战争时代,国内形势发生了变化。随着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国西南战线的压力减轻,他开始腾出手来清理叛逆的公孙渊。
237年,司马懿率领4万大军分水陆两路征服辽东,并要求高句丽出兵帮忙。自然,高句丽不会错过这个天赐良机,派出主簿大加率数千精兵帮助魏军作战。几个月后,襄平城破,公孙渊死于梁水,辽东公孙氏势力土崩瓦解。魏军立即率军渡海,收服乐浪,带方二郡。魏在原公孙所辖地区设平州,辖辽东、昌黎、玄奘、乐浪、带方五郡,并将东夷校尉于襄平统治辽东半岛。
公孙败亡后,辽东所有县都尽了最大努力。240年后,魏正忙于与吴、蜀的战争,司马和曹的内部战斗很愉快,没有时间回顾。高句丽东川王开始频繁入侵辽东的几个小镇,并取得了一些小胜利。高句丽的大臣们得到了绝食的建议,建议国王不要惹恼大魏,吸引亡国的运气,东川王在哪里能听到。
果然,随着吴蜀战争的休息,魏帝曹芳派司马懿征服辽东,熟悉辽东地形、风土人情的无丘节俭率领军队东征,报仇高句丽侵略。公元246年,无丘节带领魏军步骑万人,东出玄鞅郡,向高句丽进发。高句丽东川王亲自率领2万多人迎敌至沸水,在梁口与魏军作战(注:今通化江口村)。两军对阵,以死相战,魏军以方阵迎敌。东川王大败,魏军斩首数千级。
[img]479125[/img]
毋丘俭画像
东川王率领少数残疾军队逃回,守卫着坚固的丸都城。没丘节省围城后,看到山城西北山陡峭,守兵不多,采用避开现实,积极假装,西北偷袭战术,选择一些强壮的攀登士兵,武器长绳,偷偷爬上悬崖,先杀死守兵,“马悬车”,打破丸都山城。
据《三国志》报道,魏兵“屠丸都”采取了烧光杀光的策略,但一开始劝说国王不要侵犯魏国的沛人得到了一个网络开放的一面。“节俭使军队不会破坏他们的坟墓,不会砍伐他们的树木,得到他们的妻子。”
不久,无丘节再征高句丽,东川王奔买沟(注:今朝咸北会宁)。无丘节俭派玄炔太守王高紧追东川王,千里之外过沃郁,到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还〔1906年,吉林省吉安市发现了无丘省石刻功碑,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东川王在逃亡中抑郁死亡。〔注:据《三国史记》记载,高句丽以诈降计暗杀王高,打败魏追兵。这件事不见于中国史籍。〕魏军两次征讨,每次都俘获了数千名高句丽人口,并将他们迁往大陆。
[img]479126[/img]
高句丽无丘节俭
吴秋东征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历史上最遥远的征集。魏志的势力远远落后于俄罗斯沿海地区,属于高句丽统辖的朝鲜半岛岭东肮脏地区,也属于乐浪和带方县。高句丽几经灭顶之灾,侥幸活了下来。在接下来的40年里,高句丽不敢再入侵辽东,并频频向魏、晋纳表示臣,双方长期保持和平。直到500多年后,终于在唐高宗时期被摧毁。
隋唐时期中原地区才动高句丽吗? 三国时期打过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