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李陵,大家都会想到什么?下面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在历代,叛徒通常被鄙视,历史书中对他们的评价通常很低,尤其是那些投降异族政权的叛徒。然而,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外。这个人投降了异族政权,但他的评价很复杂。这个人是李陵。
[img]478251[/img]
李陵,也许你一开始就听到这个人来自司马迁。当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到汉朝时,汉武帝很生气,满朝的文武都很害怕跟着皇帝说话,但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结果呢?司马迁被判刑。现在文本通常称赞司马迁不怕权力,潜意识地认为汉武帝做错了,也就是说,对李陵没有太大的坏名声。
那为什么李陵投降,但评价不低呢?
让我们来看看李陵是如何投降匈奴的。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他带领5000步兵出居数千英里。结果,俊稽山遇到了匈奴的主力军,3万多名匈奴骑兵围攻李陵。李陵用汉代强大的弩防御杀死了大量的匈奴骑兵。匈奴人惊讶地召集了8万多名骑兵进行围攻。
李陵日复一日地抵抗,最终弹尽粮绝。李陵别无选择,只能解散军队,让军队分散突破。大约400人成功突破汉朝,而李陵本人自觉无耻地回去投降匈奴,受到了厚待。
可以看出,李陵被迫投降,带领5000名士兵杀死数万匈奴人,没有带领团队进行整体投降。相对而言,李陵投降的性质并没有那么糟糕。在军事人才方面,后人对李陵的评价一般都很高,司马迁说他“虽然古代著名的将军,但不能生活”。
但关键是道德评价。这个人是负面人物吗?
[img]478252[/img]
理论上,投降并没有自杀,但李陵的投降似乎是可以理解的,对李陵的评价也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历史上,许多人似乎同情李陵,但他们不能直接肯定他的投降行为。他们通常想象“他的投降是一种欺诈性的投降,他们仍然希望留下机会为汉朝服务”。例如,司马迁和班超都有这种观点。
然而,在特殊时期,对李陵的评价将非常尖锐,主要是在“华夷之争”激烈或特殊历史时期。
例如,在唐代,白居易尖锐地批评了李陵,并批评了他的前任同情李陵的观点。白居易说,李陵是:不死于王事不忠,生于军人不勇敢,放弃了以前的功劳,召唤后的灾难不孝顺,四者都没有,然后死于他的家庭。对他的定性是:不忠不勇不智不孝。但在白居易所在的中晚唐,藩镇割据危害极大。当时,知识分子非常重视加强中央集权,自然不可能容忍李陵。
明末,民族矛盾尖锐,对李陵的自然评价较低。王夫之责骂李陵的背叛。在清朝,由于外国政权的敏感性,这种讨论在公开场合消失了。
[img]478253[/img]
在经典浪漫文学作品《杨家将》中,对李陵的评价最为经典。《杨家将》编造了杨业撞上“李陵碑”而死的经典情节,反映了李陵叛逃的杨业忠义。然而,由于李陵本人有太多的同情因素,@ 即使对李陵的评价是负面的,它通常也不会被视为典型的负面人物。
李陵战败投降,司马迁为什么要为他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