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惠帝纪》记载了晋惠帝司马忠的两个笑话。首先,当司马忠在华林园听到蛤蟆叫声时,他问:“他们是为公还是为私?随从答:“公共场所是公共场所,私人场所是私人场所。司马忠相信这种解释。其次,国家出现了广泛的混乱,人们没有食物吃,乡村饿死了无数,司马忠想知道,“他们怎么不吃肉粥呢?”根据这段话,很多人理直气壮地给司马忠贴上了“白痴皇帝”的帽子。作为“富二代”皇帝,司马衷不可避免地有一些花花公子的特点,但仅仅因为这个原因,他被认定为“白痴”,这实际上是断章取义和一票否定。司马忠真的是传说中的“白痴皇帝”吗?让作者带你重新认识这位被误读了几千年的可怜皇帝。
司马衷(259~306年),字正度,西晋第二任皇帝。司马忠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次子,杨皇后出生,因为他的兄弟司马轨在两岁时去世,他实际上成了长子。司马忠可以成为王子,顺利接手。虽然有一定的外部因素,但如果他真的一无是处,有26个儿子的司马炎绝对不会把江山交给一个愚蠢的白痴儿子。俗话说,知子莫如父。在医学上,白痴是一种严重的智力缺陷精神疾病,伴有明显的生理异常,如思维滞后、手脚愚蠢、感觉迟钝、说话障碍等,生育能力也相当差。通过查阅历史书籍,笔者找不到司马忠患有此类疾病,但认为司马忠是一个能读能写、情感丰富、辨别是非、生育能力弱的正常人。
每一位父亲,对自己的儿子总是放心,开国皇帝更是放心。司马忠成为王子后,司马炎怀疑自己将来能否承担重任,甚至通过“以尚书事,让王子决定”来考察司马忠的理政能力。司马忠出生在安乐,没有政治经验自然难以应对。王妃贾南风与张红串通,张红提前写好答案。司马忠画了葫芦“书”,结果“武帝看起来很开心”。有人把这件事当成司马忠“白痴”的证据,其实不然。曹植和杨修也做过类似的政治作弊,能否否认曹植在文坛上的“八斗之才”?@ 司马忠即位后,凡有诏令,“帝省结束,入呈太后,再行之”;司马忠还“作密诏令”,在杀害司马亮、卫杜时。由此可见,司马忠虽然不懂或不热衷政治,但读文、写字甚至拟发诏令都没问题。
司马忠除了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外,对数字也有概念,甚至非常敏感。西晋后期变故迭起,战争不断,“及王俊攻邺,志劝英奉天子还洛阳。时甲士尚万五千人,俄而众溃,唯志与子宁,兄子臣,殿中武贲千人,而人马复散,志于阵中寻索,得数乘鹿车,司马督韩玄收集黄门,得数百余人。志入,帝问志说:为什么要在这里失败?志说:贼去叶尚八十里,而人一旦黑了,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帝说:很好。于是御犊车便发。“看到身边侍卫数量急剧减少,司马忠问“为什么失败到此为止”;司马忠听到卢志“贼去叶尚80里”的报道,同意前往洛阳,因为他觉得“很好”。@ 通过司马衷和卢志的一个问答,我们也可以看到司马衷关心当前形势的变化,顺应形势的发展。
司马忠对外界有很强的感知能力,经常表现出真挚的情感。例如,开国元勋陈骞去世“及葬,帝于大司马门临丧,望棺流涕”。建武元年,“至温,将祭陵,帝丧履,纳从者之履,下拜流涕”。光熙元年“六月丙辰朔,帝至长安,升老殿,悲痛流涕”。能“望棺流鼻涕”、“下拜流鼻涕”、“悲伤流鼻涕”,说明司马忠对外界事物有很强的感知能力,并有相应的情感表达方式。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司马忠也可以根据情况改变他的言行。洛阳被将军张方占领后,张方帅骑了3000“方拜拜,帝鞠止之”。司马忠被张方劫持到长安后,司马懿帅官属步骑三万,迎霸上,“拜拜,帝下车止之”。在宗室争权夺利的混战中,司马忠身处屋檐下,能够处乱不惊,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向臣下恭谦礼让,说明他不仅不傻,而且很懂时事。
司马颖是司马忠一生中最危险的血腥经历。在荡阴之战中,司马忠的“乘舆委地”,由于溃败,他自己也身重三箭。在飞矢交前的情况下,“百僚奔散,只侍中蓟绍扶帝”。敌将要杀季绍,司马忠拦住说:“我的官员也是,不要害之。敌将说:“受太弟命,只不犯陛下一人耳。因此,司马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季绍被杀,血溅龙袍。在自己难以保护的情况下,司马忠仍然可以考虑保护下属,但由于他的权威,他无能为力。事后,当敌将准备为司马忠换上沾满鲜血的衣服时,司马忠说:“季侍中的血,不要洗。意思是,这是季绍的血,你洗不掉。以这种方式,司马忠抗议敌将的残忍行为,并对季绍的忠诚表示哀悼。想象一下,这是白痴能做到的吗?
晋惠帝司马忠不是白痴皇帝吗?真正的晋惠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