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周朝和西晋的灭亡就是分封制。
然而,在朱元璋看来,宋元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实行分封制。他还说: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各国。我不是私人的,是遵古先哲王的制度,是长安长治的计划。
因此,明朝成立后不久,朱元璋正式分封藩王。自1370年以来,朱元璋先后分封25位藩王,部分藩王还能掌握军权,拥有大量军队。这不禁让人怀疑,朱元璋真的不知道分封制的弊端吗?难道他不担心藩王会造反威胁朝廷统治吗?
[img]476511[/img]
第一,封藩王的目的是巩固江山,维护朱家的统治
朱元璋在所有开国皇帝中起点最低。没有人会想到一个乞丐,他可以建立明朝,成为皇帝。
成为皇帝后,朱元璋自然希望明朝能代代相传,朱家的后代能永远坐在这个千里之外。在他看来,分封藩王有利于巩固和维护朱家的统治。
那么朱元璋决定分封藩王的原因是什么呢?
[img]476512[/img]
1.自私地考虑,确保明朝能牢牢掌握在朱家人手中。
一旦人们得到它,他们就不愿意失去它,朱元璋也是如此。在某种程度上,分封确实有利于维护统治,加强地方管理。
如果分封的藩王能忠于朝廷,明朝的统治将得到更安全的巩固。即使分封的藩王反对并开始谋反,无论朝廷赢还是藩王赢,朱家的孩子们仍然坐在全国各地,明朝的基础仍然掌握在朱家人手中。
也就是说,即使藩王争权夺利,互相征伐,这个江山仍然是朱家人的江山,并没有给别人便宜。
[img]476513[/img]
明朝需要藩王统治地方,守卫边疆。
明朝成立时,形势不稳定,全国各地仍有反对朱元璋的势力。此外,明朝领土辽阔,朱元璋确实需要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来治理他的地方。
那么谁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呢?当然是他的儿子。不得不承认,即使是生死兄弟的友谊也比不上父子之间的友谊。
此外,虽然明朝已经建立,但元朝的残余力量仍然存在,而且非常强大。为了完全消除元朝的残余力量,朱元璋进行了13次北伐,但仍不能完全消除北方的隐患。为了巩固边境,朱元璋需要在边境地区囤积重兵,军队自然掌握在儿子手中。
[img]476514[/img]
三、借助藩王的力量,制约贵族功勋。
朱元璋之所以能建立明朝,是因为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明朝成立后,这些兄弟处于高位,掌管着许多部门和权力。
朱元璋也担心这些贵族功勋会影响朝廷的统治。因此,朱元璋自然要想办法把贵族功勋手中的权力拿回来。
这种事情并不迫切。因此,最好实行分封制。只要这些藩王在当地站稳脚跟,他们就可以逐渐限制贵族的功勋,直到他们夺取权力。即使将来有外戚和宦官,他们也会很快被藩王镇压。
[img]476515[/img]
朱元璋认为,藩王不是朱标王子的对手。
朱标王子是朱元璋的长子,也是朱元璋最喜欢、最爱的儿子。朱元璋不仅竭尽全力培养朱标,还不惜流血为朱标扫除障碍。
朱彪并没有让朱元璋失望。几乎每个人都称赞朱彪,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朝廷,无论是文臣还是将军。在朱元璋的有意帮助下,朱彪早早就有了大量聪明能干的亲信。
可以说,即使将来有藩王谋反,也绝对不是朱标的对手。不幸的是,朱标英年早逝,没有成为皇帝。
[img]476516[/img]
第二,朱元璋为了防止藩王谋反,采取了哪些措施?
当然,分封藩王确实有很多好处,但历史也证明了分封制有很多弊端,甚至弊大于利,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
因此,由于朱元璋最终选择分封藩王,他也会采取一些制约措施,防止藩王谋反。
[img]476517[/img]
1.封地中,藩王只有军权。
朱元璋的分封并没有给藩王太多的权力。在各自的封地中,藩王只有一定的军权,可以有一些军队,不受法律约束,不需要纳税。
也就是说,这些藩王实际上是守卫一方的将军。封地中的经济、政治、民生、法律、刑罚等不属于藩王的管理范围,藩王只负责封地中的军队管理。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藩王造反了怎么办?只要朝廷停止对藩王的粮食和财政支持,就能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
[img]476518[/img]
朱元璋还采取了限制藩王军权的一系列措施。
虽然藩王有军权,但也要受到限制。朱元璋首先限制的是藩王的军队数量。因此,他颁布了这样一条一线规定:
设立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每个王府设立三个护卫。
根据明朝的制度,一次护卫的人数从3000人到1900人不等,也就是说,藩王手中的军队最多不能超过5.7万人。
更重要的是,即使是藩王的军队,他也属于兵部。也就是说,藩王要想调动军队,必须得到兵部的批准。否则,即使是藩王也无法指挥军队。
更何况就算真的有藩王造反,最多也只有5.7万人。与拥有百万大军的朝廷相比,这简直就是飞蛾扑火。
[img]476519[/img]
三、朱元璋给了藩王无尽的荣华富贵。
与过去相比,明朝宗族和贵族享受的待遇最多、最好。朱元璋规定,每个皇室子女都不需要劳动,所有费用由国库承担。
而且皇室孩子的工资标准很高,藩王甚至可以从事生意,不用交税。朱元璋也希望这样防止藩王造反。毕竟如果你不造反,你会继续享受一辈子的荣耀和财富。如果你造反,你会失去你的名声。
[img]476520[/img]
四、立下祖训,通过《皇明祖训》管理藩王。
《皇明祖训》是朱家的家法家规,详细记载了藩王谋反等违法犯罪的处置手段,从而威慑藩王。
朱元璋去世前,他还留下遗诏,制约藩王。遗诏中写道:
皇太孙允邈,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以勤民政。中外文武臣僚同心协助,以福吾民。葬礼仪式,就像汉文帝一样。告诉世界,你就知道我的意思。孝陵因此而不改变。在国王面前,你不能去北京。王国所在的文武官员听朝廷的节制,但护卫官和军队听王。如果你不在命令中,你就会这样做。"
主要信息如下:
首先,朱允炆是朱元璋亲自指定的皇位继承人,包括藩王在内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帮助他;
第二,藩王们待在自己的封地里,不要回南京奔丧;
@ 封地里的文武官员,一切都要听从朝廷的命令;
第四,藩王除了管理好自己的部队外,不能碰任何其他部队。
朱元璋认为,通过家法家规和他的临终遗言,可以防止藩王叛乱谋反。
[img]476521[/img]
然而,朱元璋的想法很好,但事实非常令人耳目一新。他没想到,他的儿子朱迪在他去世仅一年后就在北平起兵,发动了一场靖难之战。
四年后,朱迪突破了南京,朱云文消失了。朱迪成为皇帝后,虽然他仍然分封藩王,但他剥夺了藩王的统一军队,甚至明确规定藩王不能与当地官员交朋友。
在失去军权的情况下,藩王只能老老实实当王子,再也没有实力对抗朝廷了。
朱元璋为什么要分封藩王? 朱元璋如何防止藩王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