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不知道晚清迁都,下一步跟着一起欣赏。
自1644年以来,满清政府从东北沈阳迁往北京,开始统治全中国,并逐步建立了一套非常完整的统治机构。
200多年后的1860年,英法联军进入北京。8月8日,咸丰皇帝带着后妃赶到承德,成为满清历史上第一个被迫逃跑的皇帝。
[img]474847[/img]
咸丰皇帝
形式的发展出乎咸丰的意料。他原本想让弟弟易和英法私交达成协议,但事与愿违。英法联军还纵火焚烧圆明园。咸丰皇帝害怕自己的生命得不到保障。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迁都的想法。
首先支持迁都的是云南学政张锡荣。他主张迁都关中,反对迁往沈阳(盛京)。他认为,建立一个国家的基础在于自我完善。如果他自我完善,他就不怕外遇。他认为盛京靠近海边,不利于抵御“夷船”,搬到东北。如果英法切断燕云堡垒,满清就无法统治中原。搬到关中是最好的。但咸丰对此并不感兴趣。
不久,恭亲王一密扮演咸丰,建议迁都关中。随后,湖广总督也建议迁都。咸丰开始动心,并下达了两个命令进行部署。此时,西安是咸丰心中理想的新城。
[img]474848[/img]
奕
然而,许多地方大臣反对迁都。秦海大臣曹云总督袁家三知道迁都后,立即采取了强硬的措辞,坚决反对迁都。他认为燕云的地理位置很重要,这与世界的统一直接相关。如果你随意迁都,国家可能会分裂;迁都要花很多钱,除了盛京,其他城市没有宫殿,必须重建宫殿和官邸。
咸丰不得不做出回应,他也不想节外生枝,停止了迁都的想法。
35年过去了,弹指一挥。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满清惨败。李鸿章苦心打造的北洋舰队一旦被摧毁,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被迫割地赔偿。
在北京参加会议的省举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他们愤怒地写下了光绪皇帝的书,这是著名的公共汽车上的书。在康有为起草的皇帝书中,明确提出了四个主张:拒绝和平、迁都、训练和改革。就这样,迁都的想法再次正式提出;同样,这次迁都的争议也非常激烈。
[img]474849[/img]
康有为
甲午战争前,也有人主张迁都。比如维新派郑观应认为,北京离海洋太近,防御不好。只有搬到大陆,然后内修政事,外修土地,才是长远的策略。甲午战争期间,北京紧急,朝廷也有一些关于迁都的讨论。
《马关条约》签订后,许多人反对和约,主张再次战斗,与日本战斗,为长期抗日战争做好准备,迁都的呼声再次上升。湖北巡抚谭继勋、清封疆官员张之洞、康有为、戴鸿慈、洪良品等人后来提出了迁都建议。
也有人强烈反对迁都。例如,翰林院编修黄曾源就上奏折,痛陈迁都的危害。皇帝搬走了,帝陵能搬走吗?大臣可以搬走,数百万人可以搬走吗?皇帝在北京,前面的士兵守不住威海和旅顺。皇帝搬到大陆后,能守住天津和大沽吗?恐怕内地关口的危险很难依靠,北京失败的危害更难估计。毕竟,蒙古和其他地方只看谁强大。一旦外敌占领了京津,恐怕他们将失去许多边境地区。不能迁都。
关于迁都的地方有很多争议。有人主张Xi安,有人主张太原,只有康有为主张迁都上海。康有为认为北京有六个因素不适合成为首都,主要原因是北方和近寒。建都最理想的地方是江南。也许康有为是南方人的原因吧?
最后,满清不同意迁都。他们决定“割地保京畿道”我宁愿割地赔钱,也不愿迁都。担心一旦迁都,统治基础动摇,清朝可能会直接崩溃。权衡利弊,最终选择留在北京。
晚清想迁都两次 最后,为什么没有搬出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