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晚清想迁都两次 最后,为什么没有搬出北京?

许多人不知道晚清迁都,下一步跟着一起欣赏。

自1644年以来,满清政府从东北沈阳迁往北京,开始统治全中国,并逐步建立了一套非常完整的统治机构。

200多年后的1860年,英法联军进入北京。8月8日,咸丰皇帝带着后妃赶到承德,成为满清历史上第一个被迫逃跑的皇帝。

[img]474847[/img]

咸丰皇帝

形式的发展出乎咸丰的意料。他原本想让弟弟易和英法私交达成协议,但事与愿违。英法联军还纵火焚烧圆明园。咸丰皇帝害怕自己的生命得不到保障。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迁都的想法。

首先支持迁都的是云南学政张锡荣。他主张迁都关中,反对迁往沈阳(盛京)。他认为,建立一个国家的基础在于自我完善。如果他自我完善,他就不怕外遇。他认为盛京靠近海边,不利于抵御“夷船”,搬到东北。如果英法切断燕云堡垒,满清就无法统治中原。搬到关中是最好的。但咸丰对此并不感兴趣。

不久,恭亲王一密扮演咸丰,建议迁都关中。随后,湖广总督也建议迁都。咸丰开始动心,并下达了两个命令进行部署。此时,西安是咸丰心中理想的新城。

[img]474848[/img]

然而,许多地方大臣反对迁都。秦海大臣曹云总督袁家三知道迁都后,立即采取了强硬的措辞,坚决反对迁都。他认为燕云的地理位置很重要,这与世界的统一直接相关。如果你随意迁都,国家可能会分裂;迁都要花很多钱,除了盛京,其他城市没有宫殿,必须重建宫殿和官邸。

咸丰不得不做出回应,他也不想节外生枝,停止了迁都的想法。

35年过去了,弹指一挥。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满清惨败。李鸿章苦心打造的北洋舰队一旦被摧毁,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被迫割地赔偿。

在北京参加会议的省举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他们愤怒地写下了光绪皇帝的书,这是著名的公共汽车上的书。在康有为起草的皇帝书中,明确提出了四个主张:拒绝和平、迁都、训练和改革。就这样,迁都的想法再次正式提出;同样,这次迁都的争议也非常激烈。

[img]474849[/img]

康有为

甲午战争前,也有人主张迁都。比如维新派郑观应认为,北京离海洋太近,防御不好。只有搬到大陆,然后内修政事,外修土地,才是长远的策略。甲午战争期间,北京紧急,朝廷也有一些关于迁都的讨论。

《马关条约》签订后,许多人反对和约,主张再次战斗,与日本战斗,为长期抗日战争做好准备,迁都的呼声再次上升。湖北巡抚谭继勋、清封疆官员张之洞、康有为、戴鸿慈、洪良品等人后来提出了迁都建议。

也有人强烈反对迁都。例如,翰林院编修黄曾源就上奏折,痛陈迁都的危害。皇帝搬走了,帝陵能搬走吗?大臣可以搬走,数百万人可以搬走吗?皇帝在北京,前面的士兵守不住威海和旅顺。皇帝搬到大陆后,能守住天津和大沽吗?恐怕内地关口的危险很难依靠,北京失败的危害更难估计。毕竟,蒙古和其他地方只看谁强大。一旦外敌占领了京津,恐怕他们将失去许多边境地区。不能迁都。

关于迁都的地方有很多争议。有人主张Xi安,有人主张太原,只有康有为主张迁都上海。康有为认为北京有六个因素不适合成为首都,主要原因是北方和近寒。建都最理想的地方是江南。也许康有为是南方人的原因吧?

最后,满清不同意迁都。他们决定“割地保京畿道”我宁愿割地赔钱,也不愿迁都。担心一旦迁都,统治基础动摇,清朝可能会直接崩溃。权衡利弊,最终选择留在北京。


晚清想迁都两次 最后,为什么没有搬出北京?晚清想迁都两次 最后,为什么没有搬出北京?

,

  • 曾国藩简介: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传奇生活
  • 曾国藩生平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带着一个学者来到北京...

  • 李鸿章是土豪劣绅:资产约10亿元
  • 不用说,李鸿章有钱。他在中国工作了几十年,不可能一辈子都不经营自己的生活。他为中国一代洋务,不可能帮助五兄弟“脱贫致...

  • 揭秘晚清最美的格格王敏彤:一生只爱溥仪
  • 晚清最美的格格,一生只爱溥仪一人: 王敏彤爱新觉罗·玉朗的孙女,他的父亲是完颜立贤(军机大臣完颜崇厚的孙子),他的母亲是...

  • 揭露重臣曾国藩的遗嘱四句话:让后代不出败家子
  • 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扭转了潮流,帮助晚清王朝死亡,在“同光中兴”中发挥了中...

  • 曾国藩九弟曾国权:晚清官场上最叛逆的官员
  • 钟叔河先生整理编辑的《曾国藩家书全编》上、中、下三卷,有七八十万字。我买这套书好几年了,当年看过一次,开卷就扔了。不...

  • 解密:晚清重臣李鸿章历史上流过三次眼泪
  • 李鸿章之泪 从17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发展,西方列强的崛起走上了向外殖民、掠夺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