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温庭筠吗?今天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他是历史上“最牛”的考生,被称为“江湖第一枪手”的温庭筠。这种“最牛”不仅帮助人们“替代考试”,而且从未被“监考老师”发现,而且以温庭筠当时的才华,他确实是一个高水平的人才。
文飞卿与李商隐合称为“温李”,也与韦庄合称为“温韦”。它的文字华丽,被誉为“花间词派”的鼻祖。他是中国书中熟悉的老朋友。《菩萨蛮山重叠金明灭》这首歌,作为《甄嬛传》中的一集,也进入了千家万户。现在他可以不时哼两句话了。
[img]475336[/img]
在我们的印象中,温庭筠应该是一个有钱有闲风的人才,打马长街行可以吸引无数女孩的青眼。相反,温庭筠不仅丑陋,而且邋遢!《旧唐书》说他不修边幅,《新唐书》说他没有检幅,可见温庭筠同学邋遢到了一定程度。明确说明温庭筠丑陋的史书是《北梦琐言》,这是宋人写的。虽然野史也可信,但弥补了正史的不足。其中,“温钟馗”的雅号也来自这本书。
然而,尽管温庭筠看起来寒酸邋遢,但他“读书学习”得很好。在那个万物皆下品,只有读书高的古代,这叫不拘一格,特立独行,有个性。想想看,温庭筠学习基因很好,他的祖先在唐初当过宰相,所以他也是名门之后。因此,温从小就饱读诗书博览群经,是一个远近著名的神童。他参加科举考试时也可以说是“一路绿灯”(虽然有才华,但屡屡失败),所向披靡。
《北梦琐言》给温庭筠起了个外号——“温八叉”。这一次,他称赞自己思维敏捷,把手放在袖子里。诗有八韵,叉八次手,草稿不打就写出来。就是这样的才华,但温庭筠离职总是卡在最后一步。
原因是文同学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朝廷烟雾弥漫,科举腐败。科举制度只是在欺骗无数贫困学生。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官员,你仍然需要第二代富有的第二代官员。如果你想取得成功,你只能用钱在每扇门下奔跑。然而,正直叛逆的温庭筠自然不愿意同流合污,屡屡失败。
[img]475337[/img]
已经放纵的温庭筠,在对国家社会失望后,更沉迷于色彩斑斓的狗马。她整天在秦楼楚馆逗留,受到女孩们的青睐。她写的诗大多是一些淫荡的歌词。而且为了谋生,他开始当枪手代考,各种作弊手段层出不穷。因为质量好,价格高,人们给他起了“江湖第一枪手”的称号,堪称科举作弊的第一人。
市场上最奇怪的替补考试是给八名考生一个答案。为了防止温扰乱考场秩序,考官专门为他安排了一个偏远的位置,一直盯着他的一举一动。饶是这样的。温庭筠仍然帮助八名考生作弊,所以人们把“救人”的称号送给了温。后来,由于考官没有温庭筠作弊的证据,而且市场越来越离谱,默认情况下这只是一个笑话。
第一枪手帮助别人参加考试确实有赚钱的原因,这不是对腐败科举考试的抗议和戏谑。幸运的是,上帝没有让温庭筠颓废的计划,给了他一个机会。温庭筠有一个表弟,名叫姚旭,是唐朝名相姚崇的五代孙子。他受不了才华横溢的表弟继续堕落,所以他给了温庭筠很多钱,让他努力学习,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果然,温庭筠拿到钱后,一头扎进了温柔的乡村,直到挥霍一空。姚旭看到自己好心喂狗,气不打地方,就带人纠正温庭筠,在街上打她。
温庭筠是一个落魄的家庭弟子,想要没有外表和金钱。恐怕他只能在青楼楚馆找到一丝安慰。他唯一的爱情也发生在青楼,不是和一个歌手在一起,而是一个和妈妈一起洗衣做饭的小女孩,叫鱼幼薇。鱼幼薇是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也是道士。
[img]475338[/img]
当时鱼幼薇才十一岁,爱文学,很佩服这个会写字填曲的温柔小意的叔叔。温庭筠也喜欢这个聪明的小女孩。他们来来往往,与师徒相称。转眼间,小女孩到了恋爱种子里的十四岁,温庭筠书案上放了一首示爱的《冬夜送温飞卿》。
看了之后,温庭筠陷入了痛苦的纠结,他已经是个坏老人了,这件事发生在学生之间,不是君子做的。然后他把鱼幼薇介绍给朋友的儿子李毅做妾,然后离开了长安。
谁承认,李毅的大妻子嫉妒鱼幼薇年轻、美丽、才华横溢,所以她遇到了各种困难。一天过得很好,最后被赶出了家门。老师没有信息也联系不上。他别无选择,只能在道观上下鱼。他的名字是:神秘。
[img]475339[/img]
虽然温庭筠在诗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只担任过小官员,如县尉、巡逻官和检察官外郎。直到晚年,皇帝的首相都变了,有些人突发奇想。既然作弊之王一年四季都在考场里,他一定有丰富的反作弊经验,并任命他为主要考官。
公元865年,温庭筠被任命为国家监督助教,从六个产品负责科举考试,这是他职业生涯中唯一的亮点。真诚的温庭筠可以重新审核试卷,张贴录取的考生试卷,主动接受“人民”的监督,走“群众路线”,以防止自己屡试不中的悲剧重演。
这使得想去后门做特殊事情的官员无能为力。阻止人们的财富和杀害他们的父母是一样的。各部门都抵制了温庭筠。有人弹劾他擅长改变祖先制度,违反了礼法。公元866年,温庭筠被降职为县长,不得不离开长安。他很快就抑郁了,享年66岁。
温庭筠的一生是典型的才华横溢、郁郁寡欢的典型,给风雨飘摇的后唐留下了一丝色彩。
温庭筠是科举作弊的第一人,他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