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总有一套政策跟随封建统治,那就是重农抑商。这自然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政治基础离不开国内经济基础。
在中国古代,它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此期间,理解统治者将把农业的发展作为国家的“基础”,工商业将被视为“最后的工业”,并被统治者抑制。
[img]472165[/img]
从商朝开始,社会阶级就有“士农工商”的说法,封建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也是对社会阶级的区别对待。
从而形成民间对行业的驱动力。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汉朝,就是一直遵循“重农抑商”的政策,从而稳定自己的统治和发展。
一、黄老思想“无为而治”
1、汉代兼容并茂,成为治国的唯一方针
刘邦建立汉代时,采取了“休息”政策,慢慢恢复了民生经济的活力。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一政策适用于当时的情况。
“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最早是从先秦的道教发展到汉代,儒家、法家、道家的思想融为一体,演变成一种兼容包容的思想。
退出消极和无可争辩的水平,有更多的进取精神。正黄的老思想具有如此的包容性和兼容性,实践成本非常低,已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政策和政策。
[img]472166[/img]
2、国家不出面发展经济,重视税收
虽然“无为而治”不是“无为”,但当时国家还是把精力放在租房和纳税上,这也让人们有了固化的思维。服从国家管理,只能在耕地上纳税。
在经济层面,为了缓解社会矛盾,朝廷更多的是让市场自由发展。相比之下,商业发展将相对缓慢。
二、保护农耕经济
1、秦朝的影响
在秦朝,秦始皇追求“重农抑商”,鼓励大家耕地。然而,虽然秦始皇一方面采取了许多重农措施,但也有许多非常苛刻的法律和政治。
这样,即使重视农耕,农民的生活也不容易,甚至可以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img]472167[/img]
2、刘邦为农削甲
刘邦吸取了秦朝的经验,改革了秦朝的重农政策,将重农写入法律,形成了国家制度。
然后他命令大量士兵复员回家务农,给了这些回家务农的老兵很高的优惠待遇,免去了很多人的兵役,释放了很多充当官农的人,号召大家回老家从事农业生产。
3、鼓励生育
此外,刘邦还鼓励每个人生孩子,增加人口。只要家里有新生儿,就可以免除两年的兵役。在这样的政策下,汉代人口的增加保障了劳动力,缓解了社会矛盾。
[img]472168[/img]
三、培养农民农耕意识
1、多项优惠政策
除了一些重大的国家政策外,刘邦还出台了许多有利于人民的政策,鼓励人民发展农业。例如,让在战争中失去家园的人重新获得耕地;或者奖励那些为农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榜样,为农民树立榜样;
此外,在许多“诏书”的发布中,人们应该重视农业。据统计,“劝农诏书”在汉代历史上多次发布。从汉文帝到汉景帝三年,朝廷发布了八条劝农诏书,鼓励人们从事农业。
2、皇帝亲自示范
汉朝的皇帝不仅鼓励圣旨中的农业,而且还实践它。例如,在文景治理期间,皇帝将亲自参加农业仪式。
后宫的女眷也会举行“养蚕大会”,可见汉代非常重视农耕。
[img]472169[/img]
3、减免赋税
除上述改革外,汉朝皇帝还多次减税。汉惠帝期间,改税率为“十五税一”;
汉文帝还有“除田租税”;汉景帝也有“除田半租”,后来直接把税率降到了“三十税一”。这些都是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鼓励他们从事农业,扩大生产。
我们可以发现,汉朝为鼓励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提供了许多政治、法律和法律利益。这与当时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有很大关系。可以说,当时的重农抑商不仅是君主选择的制度,也是由社会条件决定的。
在这些政策的帮助下,汉代鼓励农耕,汉代的农耕土地一度超过800万,是战国末期的两倍。
当时,这些都为汉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随后,许多封建王朝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可以说,这一政策伴随着封建社会一代又一代的发展,直到封建社会结束。
为什么汉朝一直遵循重农抑商的政策?汉朝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