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初的十年(249年),司马懿在曹爽兄弟与皇帝曹芳一起拜访高平陵时,突然发动了政变。曹爽等人交出兵权后,他的智囊团“桓范”也被指控以诬告谋反罪交给廷尉,与曹爽等人一起死亡,并被杀害。
公元263年,司马昭命令钟会和邓艾率领军队攻打蜀国。邓艾采取迂回的策略。钟会和蜀军在剑阁同时,率领精锐部队绕道阴平,穿过700多里荒芜的小路,凿山开路,秘密南进,迅速到达蜀国腹地江油,从后面袭击蜀军。刘禅失去了剑阁的屏障。当他在城市下面时,他很虚弱,不得不投降魏军,蜀国灭亡。
可以说,这两起重大事件的发生让桓氏后代和刘氏后代憎恨司马家族。出乎意料的是,天理循环的报应令人不快。在司马家族后代建立的东晋时期,桓氏后代和刘氏后代的两位大臣对司马家族进行了激烈的报复,最终甚至摧毁了司马家族。
[img]471839[/img]
首先要说的是桓氏后代桓温。据历史学家田余庆研究,桓温的高祖是三国时期被司马氏杀害的曹魏大司农桓范。乔国龙亢桓氏成为刑家,在西晋不是高门望族。桓彝南渡后,交结名士,跻身江左八达之列,并“志在立功”,曾与明帝密谋平定王敦之乱,使家族地位有所上升。桓温是桓彝的长子,在不满一岁的时候就得到了名人温乔的赞赏,所以以“温”为名。
桓温攻灭成汉,西取巴蜀;北伐关中,兵临灞上;大破姚襄,收复京洛;然后攻关东,功败垂成;主持土破,压制门阀;论文治武,东晋无人能及。最让他后人记住的是他的那句话:既不能流芳后世,也不能复遗。
桓温自负能过人,久怀异志,于是发动北伐希望先建功勋,再回朝接受九锡,从而夺取政权。但由于第三次北伐失败,声望大大降低,图谋失败。寿春之战后,桓温曾问习超:“这场胜利能让雪方头战败吗?习超说不,并建议桓温效仿伊尹、霍光,废立皇帝,以重立权力。桓温随后决定废墟皇帝司马奕。桓温带兵入朝六年(371年)十一月,强迫楚太后废除司马奕的帝位。他诬告司马奕因阳痿不能生育,让宠臣相龙、计好、朱炯宝等人与后宫美人私通,所生三子将冒充王子建储为王。楚太后不得不在朝堂集百官,下诏废司马奕为东海王。随后,桓温亲率百官到会稽王邸,迎司马昱入朝,拥立为帝,是为了晋简文帝,改元咸安。晋朝开国100多年,从未废除。
[img]471840[/img]
桓温擅行废立,也算是对司马懿一家当初废立曹魏皇帝的报复。桓温废立后,对朝鲜其他司马家族的力量也大加废移。司马曦,武陵王,擅长武术,在朝中担任太宰重职,被称为桓温所忌。桓温以“聚纳轻抄,苞藏亡命”为由弹劾司马曦,免去司马曦及其子司马综、司马口的官职,让他们回到封地。后来桓温又逼新蔡王司马晃自首,说与司马曦、司马综等人谋反,将他们收付廷尉,请杀人。简文帝不允许。最后,司马曦和司马晃被废为普通人。
刘氏后人刘裕是给司马家族最致命的打击。辛弃疾所说的“斜阳草树,普通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想那一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就是他。刘裕从小家境贫寒,初为北府军将领。龙安三年(399年)以来,孙恩和桓玄在内部得到了平定,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等分离势力被消灭,导致南方出现了百年前所未有的统一局面;南燕、后秦等国被消灭,降服仇池,但北魏被打破,淮北、山东、河南、关中被收复,洛阳、长安被收复。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名“宋”,历史称刘宋或南宋。执政期间,他结束了门阀专政时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
[img]471841[/img]
基于刘后人对司马家族的仇恨,刘裕先后杀害了司马家族的两位皇帝。第一个是晋安帝司马德宗(公元382年)―公元419年),晋孝武帝司马曜长子,晋恭皇帝司马德文同母兄,为东晋第十位皇帝,共在位21年。虽然历史上关于晋安帝死因的说法略有不同,但都是刘裕命王韶杀的。二是晋恭皇帝司马德文(公元386-公元421),东晋最后一位皇帝。永初二年九月丁丑日(公元421年11月10日),刘裕派人用被子闷死司马德文,享年三十六岁。据《晋书·卷十·帝纪第十》记载:“宋永初二年九月丁丑,裕使后兄叔度请后,有间,兵人逾垣而入,杀帝于内房。时年三十六。皇帝,葬冲平陵。“不仅如此,刘裕还杀害了司马家族的所有皇室成员,可以说是司马家族的个族灭亡。在这个时候,我不知道司马懿在九泉下看到他的后代被这样屠杀会是什么感觉。
桓氏后代和刘氏后代是如何报复司马家族的?桓温和刘裕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