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字,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相信这些熟悉的人物,我们不再陌生,据统计,罗贯中写了《三国演义》,总共描述了1190人,其中名字占400多人,但不难发现问题,为什么小说形象,如袁术、袁绍、董卓等,为什么往往只有一个单名?
至于名字三个字的角色,大部分都是复姓,比如诸葛亮、司马懿、夏侯敦、太史慈……或者一些外国人,比如阿会喃、沙摩柯、唐突骨等等。
[img]469673[/img]
至于石广元、崔州平、庞德公等一些名人隐士,很难弄清楚这是他的名字、名字还是号码,暂时不讨论。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得从东汉200年前的王莽说起,这其实是他闯下的祸害,不妨让我们好好看看。
[img]469674[/img]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一套关于头衔的具体礼仪。在名字、字符和号码中,名字是最随意的头衔。通常使用谦虚的头衔,人们可以使用身份,如“儿子”和“医生”,或以地代人:“陛下”、“足下”,根据年龄也可以称为“先生”等,直接命名,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或用于上下称呼。
而且,一个人的称谓可以由“名+字”组成:孔丘、嬴政、嬴荡,也可以是“字加名”:叔梁河、孟明视,春秋初期也可以是“氏+字”,如屈原(屈氏、名平、字原)等。
[img]469675[/img]
汉初,“名字”逐渐固定。公元八年,王莽接受了刘颖的禅让,正式登基称帝,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历史上被称为王莽的新政。
我不知道为什么,王莽和他的头衔总是令人遗憾。在官职变动中,他把大司农改名为纳言,把大理改名为作士,把光禄勋改为司中,把金武改为奋武等等。
地名变了很多,山阳郡变成了巨野郡,张掖郡变成了设屏郡…
他讨厌匈奴,还称其他人为“降奴”,匈奴单于改为“降奴服于”,使其在第二年发兵..
[img]469676[/img]
根据《前汉书》记载,王莽最终将目光转向了大家的名字,
“时莽奏使中国不得有两名,因使者以风单于,宜上书慕化,为一名,汉必加厚赏。”
王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去两名”政策,他还将政令委派使节带到匈奴所在地,以巨大的奖励换取单一的遵守,只能被迫同意,这就是为什么匈奴领导人知牙斯改名为“单一的知识”的原因。
[img]469677[/img]
在民间,王莽开始实施名称改革的强制措施。结果,新朝十多年来,全世界的名字都成了单名。
王莽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从他的行政手段不难看出,王莽是一个非常疯狂的复古主义者。他解释说:“秦以前复名,所以他禁止复名。”这听起来显然有点离谱。
然而,与王莽其他轰轰烈烈伤筋骨的变化相比,改名已经成为最简单、最简单的事情。
[img]469678[/img]
王莽执政期间也发生了一场风暴。他有一个孙子叫王宗。因为王莽的儿子已经死了,王宗成了储君的候选人。结果,这个年轻人不耐烦了,悄悄地准备了王子的衣服,甚至让画家画他穿龙袍的样子。他只是等着王莽咽下气来。结果,事情披露后,王宗知道自己无法逃脱死亡,在大厦里自杀,愤怒的王莽下了另一个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
王宗原名王会宗,在王莽看来,试图谋逆的他显然没有资格使用单名,于是又改回了王会宗的名字。
[img]469679[/img]
随着新朝的灭亡,王莽的一系列变化被取缔,对名字的限制自然不复存在,但习惯继承了下来。世界开始以单名为贵,而复名很容易被认为是低人一等或祖先有罪。西汉时期,有一群三个字的王子和将军,如周亚夫、刘如意、刘病己、汉昭帝刘弗陵等,而东汉的14位皇帝都是单名。
这种氛围也沿用了三国晋朝,大部分还是单名,复名很少。裴元绍、程远志等人也来自底层的黄巾军。直到西晋灭亡,受胡峰影响,复名才逐渐广泛传播。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名字只有一个单名? 这件事与王莽脱离不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