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隋朝杨光皇帝被叛军杀在江都行宫,终年五十岁。大多数人认为杨迪皇帝的悲惨结局是罪魁祸首。他毫不犹豫地从事各种工程建设,并对高句丽发动了三次远征。结果导致人不聊生,天怒人怨,导致席卷全国的大规模起义,最终导致杨迪皇帝死亡,江山易主。那么问题来了。隋朝后期,面对群雄起义,隋朝杨帝没有离开关中,隋朝还会完成吗?下一步就是带来历史真相,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关中地区一直有“被山带河,四塞为固”的说法。南临秦岭,北临黄土高原,东临萧山纵列,西临萧山,陇山相连。从地理位置上看,整个关中平原是一个巨大的堡垒,被天然屏障包裹着,可以攻击、撤退和保护。如果杨迪皇帝没有离开关中,他至少在战略地位上占据了有利地位。
第二,关中的大兴城(长安)是历代许多王朝的首都。在当时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大兴城在政治地位上处于制高点。谁占据这个地方,谁就是世界之王。杨迪皇帝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天子。他亲自坐在大兴城,将在稳定军心和人民心中发挥关键作用。
第三,如果杨迪皇帝没有离开关中,那么后来导致他被杀的兵变根本没有条件发生。“江都兵变”之所以能激起大量叛军,根本原因是这些人都是从关中远道而来的。他们想念家乡和亲人,但他们失望地发现杨迪皇帝无意回到关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江都隋军大量士兵逃亡。后来,宇文智、司马德侃等人利用这一点策划了杀君阴谋。
第四,如果杨迪皇帝没有离开关中,那么隋末的群雄起义就没有李渊了。李渊雄心勃勃,但做事求稳,他等到万事俱备才选择太原起兵。但如果杨迪皇帝还坐在关中,李渊很可能不会冒被杀全家的风险。虽然隋末有很多群雄,但只有李渊有能力和机会改朝。其他群雄要么受内部矛盾,要么受地理位置限制,要么自身能力不足。总之,很难实现这个目标。
[img]469413[/img]
第五,杨迪皇帝去江都之前,手里还有很多“好牌”要打,忠于他的将军也有很多。比如著名的护儿、王世充、屈突通等。这些人都是独立的优秀指挥官。以他们的能力,在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保证关中安全基本不成问题。
最后,我们来谈谈杨迪皇帝是什么样的人。事实上,历史上的杨迪皇帝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难以忍受。他早年还是王子的时候,曾作为南征军指挥官平定陈朝。长期治理扬州后,在当地留下了极好的声誉。登基称帝后,他做了许多重大事件,其中一些措施甚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著名的是完善科举制度,建设大运河。所以从很多方面来说,杨迪皇帝的个人能力还是挺突出的。
杨迪皇帝的弱点在于性格过于理想化。这使他在顺境中精力充沛,促使他完成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但在逆境中却会产生极度悲观的情绪,以至于破罐破摔,真的成了名副其实的昏君、暴君。因此,如果隋朝的杨帝在后期没有“放弃治疗”,而是坚持坐在关中,亲自清理由他造成的残局,隋朝可能没有翻身的希望。杨迪皇帝执政后期最大的错误是放弃关中,跑到远离政治中心的江都。
杨迪皇帝后期最大的错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