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唐德宗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们继续往下看。
内忧外患
安史之乱后,藩镇的力量没有被根除,而是被保存了下来,唐朝的中央权威受到了严重挑战。尤其是河朔藩镇,傲慢霸道,不听朝廷命令,修城营垒,互相结婚,形成联盟,侮辱朝廷。与此同时,边境民族以帮助国家平乱为借口,多次入侵唐朝边境掠夺财产,唐朝也逐渐失去了对周边民族的强有力控制。吐蕃多次与南诏合作侵犯西南边境,甚至攻占河陇地区;与过去不同的是,回族变得傲慢无礼,甚至骚扰周边地区,掠夺财产。唐朝的边境岌岌可危。面对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肃宗、代宗只能采取能抵抗就抵抗,不能抵抗就求和安抚的政策。
[img]469399[/img]
削藩原因
唐德宗即位初期,确定了“喧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1、唐朝和吐蕃之间的兵力差距很大。唐廷的边境准备仍然是空的,不适合战斗。安史之乱后,吐蕃趁唐朝边防空虚占领河陇地区,使吐蕃与唐朝的边界越来越接近长安。范阳和河北是唐廷北部边境强大的五个藩镇。吐蕃占据了河西和龙右两地,只剩下一支朔方军,朔方军因仆固怀恩的叛逆而遭受重大损失。
第二,藩镇的挫折是平藩朝廷的好时机。代宗时期,朝廷利用河朔藩镇之间的矛盾,挫败了田承嗣的精神,镇压了李灵耀的叛乱,消除了财政运输的障碍,为平息藩镇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在这种有利条件下,藩镇并没有继续被削弱,而是盲目地“姑息”。藩镇不仅没有收敛,而且相互联合,建造堡垒,扩大实力,变得越来越傲慢。
3、藩镇的叛乱给德宗安逸的青春蒙上了阴影。作为代宗的长子,德宗李适早年在宫中过着舒适而富裕的生活。安史之乱爆发后,14岁的李适被迫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这与他以前的舒适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德宗的母亲沈氏也在安史之乱中失踪。代宗和德宗已经寻找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没有结果。
4、德宗年轻有为,有恢复盛唐的心。代宗即位,封李适为王储。21岁的李适是一个年轻人。代宗封李适为世界兵马元帅,平息了藩镇的叛乱。李适亲自来到战场,对藩镇的危害有着深刻的理解。德宗登基后,他希望有所作为,恢复唐朝的繁荣。
[img]469400[/img]
交好外族
稳定内部藩镇的前提是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因此,唐德宗在即位之初就主动与外部民族建立友好关系。
@ 德宗和回复修复。德宗还是世界兵马大元帅的时候,在陕州黄河北岸遇到了来帮助唐平叛的回族登里可汗。登里可汗以他拒绝在账前跳舞为不礼貌,活活杀死身边的亲信等人,并“以(雍)王少年不懂事,放回本营”。这就是著名的“陕州之辱”,德宗一直把这件事视为奇耻大辱。但继位后,为了更有利于削藩政策的实施,德宗暂时放下了与回可汗的恩怨。并答应回吾可汗要求“以丝十万匹,金银十万二偿其马直”,重修旧好。
@ 主动派使命和吐蕃。唐德宗两次派韦伦出使吐蕃,双方互换俘虏。德宗还派崔汉衡两次到吐蕃“定界盟”。。牺牲利益与吐蕃成功结盟,推动清水联盟。唐朝被迫放弃凤翔以西的广大地区,正式承认吐蕃在河陇地区的统治权。
@ 此时,南诏属于吐蕃,吐蕃与唐朝结盟,南诏与唐朝边境保持和平。外部关系相对稳定的局面为德宗集中力量削减诸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img]469401[/img]
削藩失败
一、准备削藩
唐德宗从即位初就开始为削藩做准备。@ 进行财政改革。积极实施杨燕的两项税法,扩大中央政府的税收来源基础,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将郭子仪的朔方军一分为三,将统治西川14年的崔宁召回中央,加强中央对地方军事力量的控制,成功镇压刘文喜的叛乱。@ 由于吐蕃与唐清水会盟,唐德宗将西北兵力部署到东北防御吐蕃,以增强削藩的军事力量。但德宗进攻强劲,攻击面积过大,其雄心壮志很快就被淹没在战争中。
[img]469402[/img]
朱泚之乱
二、战争开始
河北藩镇在唐德宗的坚决镇压下惊慌失措。他们选择联合起来保护共同利益,并与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勾结,与朝廷作斗争。承德李宝臣的儿子李伟岳上表示,他希望朝廷任命他接任节度使者。德宗强烈反对,开启了朝廷和地方藩镇之间的战争。
三、一波三折
起初,朝廷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淮西李希烈击败了梁崇义。随后,魏博天悦相继失败;成德的重要将领之一张孝忠投奔幽州朱涛。李伟岳被王武军暗杀,篡夺成德节度使,向朝廷投降;平卢李纳寻求朝廷和解。面对初步胜利,唐德宗并没有缓解与诸藩镇的矛盾。相反,他希望利用这种情况进一步削弱藩镇。
[img]469403[/img]
帮助德宗获胜的藩镇不仅没有得到奖励,而且还面临着被削弱的威胁。李讷寻求和解失败;朱滔因分赃而非常不满;王武俊没有求成德节使的任命。因此,诸藩纷纷叛变解救魏博,各自称王,战争再次掀起。淮西李希烈立即成为叛军,以实现自己的扩张目标,并完全切断了南方的供应线。德宗没想到的是泾原兵的叛变。面对泾原兵的哗变,禁兵无法抗拒,德宗不得不连夜逃离首都。随后泾原兵以朱为首领,在京城建立了一个新王朝,朱滔与之呼应,战火燃烧了整个中原大地。此时,唐德宗突然醒来,发布了自己的法令来审视自己,改变了强硬的态度,采取了安抚藩镇的政策,并动员朔方李怀光与京畿道叛乱者打交道。出乎意料的是,李怀光也因为德宗的怀疑而在河里发动了叛乱。
四、无疾而终
最后,德宗不得不与藩镇妥协,提出了完全不负责任、承认政治现状的条件,希望尽快恢复首都,平息战争。兴元元元年(784),在李盛等将领的努力下,通过与吐蕃的联合,终于收复了首都。随后,朱滔向朝廷投降,王武俊、田绪、李讷与朝廷和解,朱龙战败,李怀光战败自杀,李希烈被部将毒死。贞元三年(787),内部战争基本平息。虽然唐德宗发动的内战削弱了一些藩镇的势力,但朝廷的损失更加惨重。唐德宗的“以藩制藩”武力镇压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唐德宗要削藩?为什么削藩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