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是我国的选官措施,最初是三国时期魏国陈群提出的,经过发展和完善,一直沿用到隋唐时期。
[img]467079[/img]
(图)陈群(-237年2月7日),字长文, 三国时期以政治家而闻名。
对九品中正制的历史得失及其对现代人事制度的影响和启示进行了简述。
《三国演义》使三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大受欢迎,许多人喜欢三国历史的跌宕起伏,喜欢英雄的文武。但事实上,《三国演义》中的许多事情都不符合历史事实,但就文学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成功的。三国是一个乱世。所谓乱世英雄,英雄不仅是公众眼中的骄傲儿子,也是许多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文史人士的典范。在九品中创造正制的陈群就是其中之一。
《三国演义》描述了九品中正制的产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廷内桓灵昏昏欲睡,十常侍乱政;外面是黄巾起义,气势磅礴。黄巾平定后,各方诸侯举兵自立,中央政府失去了管辖权。当曹操狭天子命令诸侯时,中央政府已成为象征的存在,名不见经传,官员的任命和选拔都掌握在曹操手中。经过多年的混战,诸侯相继被歼灭,历史进入三国鼎立时期。公元220年,曹丕批准陈群制定的九品中正制,以获得世人的支持,登上皇位。
在汉代,人才选举是一种现在被称为“乡镇选举”的制度,即地方选举。地方官员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寻找诚实孝道的人,也被称为“孝道”。孝廉必须被公认为乡居里甲的贤人。推荐进京的人还需要通过中央考试,相应安排官职。然而,在三国时期,经过长期的混战,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已经中断,地方政府陷入混乱。原来的农村里甲制度已经破裂,农村选择无法实施,中央政府立即没有就业标准。乱世明显重武轻文,武官的乱用和文官的排斥让很多士族不满意。当时,士族巨人是中央和地方势力最大的阶级。因此,曹丕为了成为皇帝,不得不得不得不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支持。最大的武器是选举制度的改革,九大产品中的正制应运而生。
一般来说,这一制度是由各州县分别选出的大中正一人,推荐的大中正必须是在中央任职的官员,德名俱高。小中正在产生大中正。中正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中小中产生后,中央政府将分发一份人才调查表,将人才分为上、上、中、上、下、中、中、下、上、下九个等级。这个表格是由各地的流亡人士登记的,无论他们是否出官,他们都是以自己的知识。表格中详细说明了每一项,分别品尝和评论。小中正在帮助大中正审核后,将手表提交给官员部门,官员部门依此进行升迁和罢免。这一制度使当时的官员选拔有了客观的标准。事实上,这一标准仍然是采取地方舆论和公众意见,保留了汉代乡村选举的遗产。中国的民主一直是一丛众,一丛贤。至于贤人是否真贤,中正是否中正,与这个制度无关。一方面,九品中正制的实施解决了选拔官员没有标准的问题,使当时的官员得到了澄清。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得到了缓解,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img]467080[/img]
历史上没有一个系统是经久不衰的。九品中的正制解决了当时的迫切需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的缺点也显现出来。一是各方争做中正,全国人才集中到中央,地方无才,地方行政效率降低,思想文化也逐渐落后。地方崩溃,中央政府自然不能独自生存。其次,官员部门在人才任免方面都是基于中正的评论,所以官员的晋升权在中正,导致人们竞相追逐这些权利,没有时间考虑其他职位的实际情况。最后,全家通过中正控制朝廷官员的任免,导致当时官员“上品无贫门,下品无学者”。门阀制度的产生造成了魏晋南北朝的混乱局面。后人大多批评九品中的正制。事实上,这个系统往往没有对错之分。关键是使用的对象和时间,墨守成规,不切实际,最终会付出代价。
另一方面,九品中正制也对现代人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才的选拔和官员的任免也需要公众的评价和推荐。人事安排有客观标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民主原则。许多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好的制度。今天的制度是从西方学来的。然而,历史证明,西方提出的民主已经出现在几千年前的中国,而正式的九级制度隐藏着民主的影子。纵观九品中的正制制度生涯,它是失败的,失败本身就是制度本身的缺陷,本身就是一个解决暂时缺点的临时制度,却被使用了几百年。对于现代人事制度,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顺应时代潮流,形成中央与地方协调统一、公平合理、制衡的人事制度。
正制九品已成为历史,作为乱世产生的名政,对现代的影响和启迪将是持续而深远的。
九品中正制对后人的选官制度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