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幽云十六州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是中原北部的一道重要屏障。俗话说“失岭北,燕云,中原”。一旦幽云十六州丢失,整个华北平原将完全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下,直接威胁中原腹地。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堂割让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返中原王朝,幽云十六州被非汉族统治者统治了455年。
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战略地位决定了它是中原王朝的安全保障
所谓幽(燕)云十六州,主要指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山西北部,包括燕(幽)、蓟、颍、莫、涿、檀、顺、云、儒、桂、武、新、蔚、应、环、朔等16个州。由于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一直是中原政权东北方向的重要防线,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img]464571[/img]
自秦始皇统一世界以来,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沿着北部边疆修建了长城。此后,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少数民族,主要围绕长城陡峭的地形,虽然中原王朝强大也进入草原甚至沙漠北部,但由于无法有效统治广阔的草原,长城已成为中原军队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自然屏障。
幽云十六州位于燕山南北,正好位于中原王朝的重要军事防御线上。其中,幽、蓟等十二州位于河北北部,云、应、环、朔位于山西北部,长城的要关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雁门关也位于这一带。
由于其地理位置,幽云十六州一直是中原王朝北部的重要防线。一旦发生损失,北方边防将从现在开始保持危险。游牧民族的铁骑将在繁华富饶的千里平原上奔跑,日夜饮用马黄河。北宋收复幽云十六州失败后,面对契丹的威胁,在丞相吕夷简的建议下,不得不在太行山与黄河之间修建名府,修建内防线,防止契丹南下。当然,最终的事实证明,这条防线也不如燕山南北的天然防线强。
再比如明末,金攻占漠南蒙古后,再次威胁明朝北部边疆。山海关虽然依然牢不可破,但后金在崇祯两年(1629年)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之间,先后绕过蒙古攻破了燕子之地的长城防线,然后在华北平原驰骋,甚至一度杀入山东。
正如上述,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战略作用,使得割让幽云十六州成为影响中国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收复幽云十六州成为每个汉朝的梦想,实现这一理想需要400多年的时间。
从后晋石敬堂割让到明朝收复,汉人为此奋斗了400多年
自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以来,幽云十六州首先被杰燕和晋王李克占领。直到913年,晋王李攻灭杰燕,然后摧毁后梁和建后唐,燕云十六州才被后唐占领。
[img]464572[/img]
唐朝皇位传到李嗣源手中后,石敬堂因多次救过李嗣源的命,并拥立其为帝,因此深受其重用,并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李嗣源病逝后,李从可与继位为帝的李从厚发生火灾,石敬堂又拥立了李从可为帝。然而,李从克即位后,仍将石敬堂视为最大威胁。随后,双方矛盾加剧,石敬堂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助,承诺割让燕云十六州。耶律德光在雁门关南下大败后,带领军队进入唐军。
在契丹的帮助下,石敬堂摧毁了后唐,建造了后晋,于是于19938年在契丹切割了燕云16州,并自称是耶律德光的儿童皇帝。燕云16州被切割给契丹(辽朝)后,中原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自然和人工防线,辽国也开始从简单的游牧民族向游牧和农业混合的民族过渡。
石敬堂死后,石重贵继位,结果因不肯向契丹称臣而惨遭灭国。后晋灭亡后,刘知远建立了后汉,却根本无法收复幽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一直被契丹(辽国)占据。直到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率军攻辽。虽然他因病未能全部恢复幽云十六州,但他也恢复了英、莫、宁的十七县。其中,英、莫属于燕云十六州。从那以后,辽国只占据了燕云十四州。
赵匡胤成立宋朝后,也试图收复燕云地区。他曾在内府库设立“封桩库”,积累大量资金、粮食或赎回失地,或组建军队收复失地。宋太祖赵匡胤死后,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和雍熙三年(986年)两次伐辽。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此后,宋朝再也无法收复幽燕之地。
[img]464573[/img]
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订立了“海上联盟”,约定联合灭辽后,金国归还燕云十四州,北宋甚至预设了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金国灭辽后,曾于1123年将太行山以南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顺州、景州、蓟州归还北宋。然而,次年南下攻灭北宋,幽燕之地落入金国手中。
随后蒙古崛起,铁木真大军南下横扫河北,幽云十六州全部落入蒙古(元朝)手中。1276年,元朝攻灭南宋,1279年消灭南宋残余势力,统一全国。元朝开始统治中原100多年。
直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8月,明太祖朱元璋派徐达和常遇春征服大部分,幽云十六州才回到汉人手中。此时,石敬堂割让幽云十六州已经过去了455年。
幽云十六州:一个让中原王朝为此奔赴数百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