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其祸败,其去汉、唐何远哉。虽然有怀恩、李芳、陈矩辈等贤者,但利一而害百也。
这是《明史》对明朝宦官的评价。
然而,与汉唐宦官的前辈相比,明朝宦官“去汉唐远哉”的名字有些不一致。不仅汉代的十常侍之乱,唐代的甘露之变在明代也不见了,就连刘瑾、冯宝、魏忠贤一时被皇帝处置时也翻不起任何浪花。甚至曹吉祥的混乱,都是由临时住在朝廷的武将孙镗率领的。
俗话说“名下无虚人”,那么为什么被明史评价为“祸败远去汉唐”的明朝宦官比汉唐的前辈更难以忍受呢?
[img]461980[/img]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明太祖开始。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鉴于历代宦官擅权干政导致国家衰落的教训,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并将“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刻在铁牌上,立于大内。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宦官实际上是皇家仆人。
明成祖登基后,宦官被赋予了制衡武将勋贵势力的新使命。
永乐三年,郑和奉命带领水手下西洋。永乐八年,宦官王安奉命前往都督谭青营内监军,宦官马靖奉命镇守甘肃,宦官马琪奉命镇守交趾。
以此为标志,宦官获得了“专征、监军、分镇诸大权”,并有资格进入明代权力角斗场。
明宣宗登基后,由于大明从战略进攻转向战略收缩,将军的权力开始减弱,文官集团的权力开始扩大。明朝宦官的使命发生了变化——制衡未来全面崛起的文官集团。
为了为宦官积累足够的权力,制衡远比武将勋贵的文官集团,防止宦官难以制造的权力,明宣宗首先让内阁大学士陈山在新成立的内书堂教宦官读书识字,然后将批红和掌印的权力交给宦官。
可以说,明朝宦官对明宣宗朱瞻基又爱又恨。爱他是批红和掌印的权利,可以让宦官正式进入明朝的权力战场参与游戏。恨他是“代管”这个词,让宦官成为皇帝的木偶,只能在皇帝的控制下参与游戏。一旦游戏失败,明朝宦官必然会成为皇权的受害者。
[img]461981[/img]
@ 刘瑾、冯宝、魏忠贤等宦官虽然有一段时间的权力,但无法改变皇帝提线木偶和皇权受害者的命运。最后,当他们被皇帝处置时,他们不可能翻起波浪。至于明代版的十大服务混乱和甘露的变化,不要做梦。尽快洗澡睡觉。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如果不是李东阳、杨一清、张勇提前秘密谋杀了刘瑾,刘瑾的谋杀意图肯定会给大明带来巨大的动荡。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刘瑾是否摆脱了皇帝提线木偶和皇权受害者的命运,结合刘瑾杀君谋反的意图。
正德五年四月,平定安化王之乱后胜利的宦官张永,向明武宗呈现了写有刘瑾勾结安化王等十七大罪的奏疏,这是李东阳、杨一清、张永密谋除刘瑾的第一步。
明武宗看到奏疏后,不禁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查抄刘瑾的豪宅,结果查抄了数百万金银和大量珍宝。
明武宗转怒为喜,贪图财宝的刘瑾怎么能做出勾结安化王谋反的事?
看到这一点,李东阳急了,于是,在李东阳的指示下,对刘瑾府邸的第二次查抄又开始了。
这一次,经过仔细搜查,终于发现了被刘瑾藏起来的龙袍、玉玺、盔甲、武器等物品。
明武宗一看,刘瑾还真想谋反,就亲自带人第三次查阅刘瑾府邸,这次竟然发现刘瑾经常随身携带的扇子里藏着匕首。
经过三次查抄,刘瑾意图杀君谋反的罪证终于坐实了,明武宗朱厚照下诏将刘瑾凌迟处死。
刘瑾似乎打算谋反无懈可击,但刘瑾的动机却百思不得其解。
[img]461982[/img]
根据发现的龙袍、玉玺,刘瑾可能有当皇帝的想法,但宦官在唐朝没有出现,明朝就更不可能了。
假如我们梳理一下刘瑾意图杀君谋反的整个过程,就能发现李东阳、杨一清、张永密谋除刘瑾在先,刘瑾意图杀君谋反。
事实上,这一点非常关键。李东阳等三人秘密谋杀刘瑾与刘瑾是否杀君谋反关系不大。
那么,李东阳等三人秘密谋杀刘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答案是正德五年前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
正德二年三月,明武宗“各镇守太监预刑名政事”。
正德二年十月,明武宗下令“逮捕各边巡抚都御史和管粮郎中狱”。
正德三年,明武宗命令刘瑾派宦官到各地考核巡抚。
正德四年后,刘瑾向明武宗提出“召回各地巡抚,保留镇守太监”。
从正德两年到正德四年发生的这四件大事,其实都与巡抚有关。
[img]461983[/img]
明初巡抚只是一个临时的官职,发展到弘治时期,才成为掌握地方军政实权的正式官职。也就是说,弘治时期后的巡抚是明代文官集团控制朝政、压制武将军的基础。
@ 正德四年刘瑾的提议是挖掘文官集团的基础。
从正德两年到正德三年的三大事件可以看出,刘瑾的提议不是暂时的,而是明武宗朱厚照为召回巡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刘瑾提议召回巡抚。
可以看出,刘瑾实际上是在明武宗朱厚照的控制下提出召回巡抚的。为了防止基础被挖掘,文官集团由李东阳和杨一清与曾与刘瑾抱怨的张永密共同谋杀刘瑾。至于刘瑾杀君谋反的意图,文官集团纯粹以刘瑾为例,因此,在成为明武宗的木偶后,刘瑾成为了皇权的受害者。
如何评价明朝宦官?为什么他们是皇权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