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6年10月11日,李自成占领西安后,便分兵遣将攻占大明西北地区。
具体部署为:李过、高一功率军攻打陕北;田见秀率军攻打汉中;刘宗敏、何锦、袁宗第率军攻打宁夏、甘肃、西宁等地。
崇祯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贺晋攻破甘州后,甘肃、宁夏、陕西全部,河南大部分,湖北西部全部归李自成。
随着军事上的胜利和占地日广,李自成从第一次进入河南的十八骑发展了百万雄兵。
崇祯元年被裁掉的驿卒成了崇祯十六有百万雄兵的霸主,李自成的人生目标从活下去变成了夺冠。
[img]462017[/img]
崇祯十六年底,李自成从百万雄兵中选出50万精英,分为中吉营、左辅营、右翼营、前锋营、后劲营五支野战军。剩下的50万士兵被改编成当地的后备部队。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正式改元永昌,建国大顺,并发布了《永昌元年诏书》,开始东征占领大明京师。
大顺军占领太原后,李自成将50万野战军分为三条路:
1、李自成亲率主力,走北路,经宁武关、大同、阳和、宣府、居庸关进北京师;
2、任继荣、马重禧率偏师,走中路,出固关,攻取真实,与南路军在保定会师后进入京师;
3、刘芳亮率左辅营,走南路,通过怀庆、鹿安、彰德、卫辉、邯郸、邢台攻占保定,与中路军会师后进北京师。
李自成的三路大军为崇祯皇帝朱由检构建了一个巨大的战略包围圈,使朱由检在京师插翅难逃。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三路大军共同攻破京师,崇祯皇帝绝望地登上煤山自吊殉国,大明灭亡。
[img]462018[/img]
二、
回到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立于西安城头,骄傲地看着50万野战军。从这些野战军身上,他似乎看到了整个世界。
崇祯十七年,清虎根据辽东、张献忠占领四川,大明依靠京畿道和江南生存,但只有李自成能拉出50万野战军。
事实上,攻破京师后,李自成是唯一一个拥有正统象征京师的人,他是离世界最近的人。
如果清朝只是想占领辽东,不在世界上,依靠占据北京大师的正统优势,李自成发兵南下收集江南、鲸吞张献忠的大西政权,然后赢得世界,真的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崇祯年间,八旗军多次入关劫掠,确实给大多数普通人留下了清朝志不在天下的印象。
然而,致力于世界的李自成却不能用普通人的印象来对待清朝。即使清朝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争夺世界,李自成也应该以1万%的清朝为战略对手。
更重要的是,二十万能征善战的八旗军和自皇太极登基建设以来确定的夺取世界的大政策,使清朝不可避免地成为李自成赢得世界的战略对手。
与朱元璋命令明军北伐相比,面对王保保,李自成太天真了。他甚至认为清朝会在占领首都、赢得世界的过程中置身事外。他甚至认为,保留山海关可以将清朝的战略对手囚禁在辽东。
[img]462019[/img]
三、
大明宁远总兵吴三桂、山海关总兵高第降表送李自成后,天下在李自成眼里已经唾手可得。
与此同时,和李自成一样,认为世界上唾手可得的大顺军士兵开始变得自满。
因此,仅限于贪官的追赃助薪扩大到所有投降的官员、勋贵,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在其中。
后人把吴三桂先降后叛归咎于吴襄被追赃助薪,陈圆圆被刘宗敏占领。但事实上,吴三桂先降后叛的真正原因是李自成作为统治者的不成熟和满足。
士兵不取天下,志满意足,意味着骄兵必败。
统治者还不够成熟,这意味着李自成很难在清朝、张献忠和大明残余势力周围笑到最后。
@ 能看到这些的吴三桂怎么能跟着李自成走黑呢?
吴三桂叛逃并占领山海关后,李自成仍然天真地忽视了清朝的战略对手,没有考虑到吴三桂很可能会联系清朝抵抗顺军。
这为李自成战败山海关埋下了伏笔。
[img]462020[/img]
四、
崇祯十七年四月十三日,李自成、刘宗敏率领十万顺军前往山海关。
历史在这里给李自成开了一个大玩笑。聪明但智谋不足的多尔根,由于八旗军多次入关,无法攻占大明京师,但李自成的大顺军可以一鼓而下,准备先避敌,然后等机会与李自成争夺世界。然而,在范文程的劝说和洪承类对大顺军和乌合之众的评价下,多尔根决心尽力向李自成发动28万旗军的进攻。
这样,原本击败吴三桂,夺取山海关绰绰有余的十万顺军,就不能保证李自成能在山海关取胜。
当大顺军即将击败吴三桂的关宁军时,八旗军突然被杀,不明敌情的十万大顺军瞬间崩溃,李自成、刘宗敏仓促逃回首都。
[img]462021[/img]
在山海关之战中,如果李自成没有天真地忽视清朝的战略对手,更不用说聚集数百万士兵了。只要能动员30万野战军,李自成就能在面对吴三桂的关宁军和八旗军时立于不败之地。
不幸的是,历史没有如果,李自成还是为他的天真付出了代价,但这个代价有点大,是整个世界和李自成的生命。
一位智者说:“战争比谁犯的错误少”,李自成天真地对待清朝的战略对手。最后,他不仅失去了赢得世界的机会,而且成为了明朝失去鞑靼囚犯手的永恒罪人。
多年后,一位伟人在吸取了李自成的教训后,到达了当时的大明京师北平。以北平为起点,这位伟人重塑了我国的脊梁,这可以说是李自成无意中为自己赎罪。
攻破京师逼死崇祯的李自成,为什么不能在山海关之战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