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谈谈唐明宗宣宪皇后魏的故事。
你可能无法想象,在一个非常重视宗法和礼仪的古代社会,有这样一个女人,她出身普通,以务农为生,选择一个丈夫,生一个儿子,抚养到十岁,过着稳定的生活。出乎意料的是,一天碰巧被路过的“贵族”看中,然后再婚了。不久,他成为了一名女王,不久,他的儿子成为了一名皇帝。
她是唐明宗宣宪皇后魏氏。
公元884年,李克用在汴州(今天的河南开封)被朱温围住。他不能出去也不能退缩。17岁的养子李嗣源用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抵抗暗箭和敌人,为李克用杀出一条血路,解决了困境。回国后,李嗣源被任命为副将军,并开始承担重大责任。
李思源原本只是沙陀族的一个普通民族。他很强壮。他13岁开始参军,并逐渐脱颖而出。李克用认为他很优秀。如果他被培养出来,他将成为一名得力助手。他给了他一个新名字,并把它当作养子。
[img]459682[/img]
公元895年,28岁的李思源带兵掠夺镇州平山。这是一项非常普通的任务,但却发生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故。
《新五代史》只用了一句话就勾勒出来龙去脉:李思远是骑兵首领,路过平山,遇到魏的母子,把他们带走。多年后,魏去世,埋葬在太原。
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个故事?魏氏特别漂亮吗?魏的丈夫去了哪里?史书没有解释。
李思远对这个女人并不薄,只要看看她的儿子,你就能得出结论。根据时间线,魏和他第一任丈夫的孩子当时已经十岁了。李思远把他带回营地,接受良好的教育,精心培养,并允许他参加战争。
你认为这是最后幸福的结局吗?
不,孩子后来生了很多故事。
[img]459683[/img]
魏氏再婚,孩子被李嗣源收养,改名为“李从可”。
后唐只经历了四位皇帝的短暂统治,但总的来说,他能负担得起“勇敢善战”这个词。虽然李从可是亡国之君,但他在生前也建立了许多军事成就,这当然是基于养父的培养。
很有意思的是,史书对李从珂的介绍是“沉默寡言,谨慎稳重”,同样的描述也用在了李思远的青春期。
也许正是一种类似的铭文气味,让李嗣源特别看重这个儿子。
有一次,李思源称赞周围的人“他不仅和我一样出名,而且和我一样英勇善战”。当然,毫无疑问,李从科在灭亡后梁和开封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img]459684[/img]
父子情深是一回事,兄弟友谊是另一回事,身在皇室,这两者有时甚至背道而驰。
公元933年,为国事努力的李思远去世。他的儿子李从厚被一匹快马紧急召回首都。葬礼还没过。为了稳定局势,李从厚在父亲的精神位置前登基,是后唐闵皇帝。
这时,新皇帝才二十岁,与那些老谋深算的权臣、弄臣、军阀相比,他拥有所有新君应有的“不自信”,反映出的措施就是:削藩。
藩王之祸,我们都太了解了,你要哄着,防着,找个机会连锅端,否则一起造反,你就不能吃兜着走了。
新皇帝非常害怕李从克。他担心他会依靠军事成就振作起来。军队里的势力发誓要追随他,所以他想出了一个愚蠢的举动:我不会放弃你,但让你不再得心应手。我不知道李从克也是个脾气暴躁的人。他认为中央政府是试探性的,只是先发制人,叛乱。
五月之内,李从克推翻了当时的政权,登上了皇帝的位置。有人说他被迫无助,但也许他期待已久。谁知道呢。
李从克登基后,他的母亲魏被封为宣宪皇后。就这样,曾经是妇女的农民妇女,从名义上到实际上完成了华丽的转变。至于李从克,他也完全过着李思远的生活:他们都是养子,帮助兄弟,叛逆。
[img]459685[/img]
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面,这句话用在四分五裂的乱世中,再合适不过了。
李从珂接手的国家与李嗣源时期没有本质区别,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石敬琏不仅是李嗣源的女婿,也是将军,也是平衡的使者。他拒绝接受统治,跑去承认契丹是他的父亲,并联合起来进行反叛。
李从克当时51岁。他一生都在军队里。他知道现在的情况不再偏向于他,所以他死于自焚。当然,为了不让敌人快乐地获胜,他隐藏了传国玉玺。他在哪里已经成为一个不可解决的谜。
宣宪皇后魏氏之间有什么故事?谁是他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