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行钦(?-926),曾任命李绍荣,幽州(今北京)人,五代后唐名将。
元行钦原为刘守光部将,后降晋王李,任散员部署,因战场救驾有功,备受恩宠,官至忻州刺史。后唐成立后,他担任武宁军的节度使和同中书门下的平章事。
同光四年(926年),元行钦出任叶都营招抚使,镇压魏博兵变。结果,他工作失败了。后来,他带领军队返回洛阳,与李南下荥阳,誓死相报。李死后,他跑到平陆县,俘虏村民,送往洛阳,并在闹市区斩首。
早期事迹
元行钦早年是刘守光部将军。907年(后梁开平三年),刘守光篡夺父亲刘仁恭的卢龙节使,命元行钦率军攻打大安山,俘虏刘仁恭,囚禁他。
909年(开平三年),义昌节让刘守文(刘守光的兄弟)在鸡苏击败刘守光,却哭着对部将说:“别杀我弟弟!”这时,元行钦冲上前,生擒刘守文,义昌军立即崩溃。
投降晋王
913年(乾华三年),晋军攻打幽州,刘守光派元行钦到云朔地区招兵马。当时晋军将军李思远正在攻打山北,在广边军(今河北赤城南)遇到了元行钦。两人八次交战,李思远七次射中元行钦,但元行钦都拔箭力战,也射中了李思远的大腿,最后不支请降。李思远欣赏道:“真是个壮士!”把他当养子。
[img]124495[/img]
此后,元行钦与李思源作战,多次生擒敌将,名震军。915年(贞明元年),晋王李平定河北,选择将军安置在自己手下,并要求元行钦。李思源别无选择,只能把元行钦送给李。李任命元行钦为散员部署,并将其命名为李绍荣。
李生性好战,经常亲自冲锋陷阵,元行钦随身护卫。919年(贞明五年),李在潘张战败,被梁军包围,形势危急。这时,元行钦看到了晋王的旗帜,单马驰来,砍掉了两个敌人的长矛,斩首一级,救出了李。李哭着说:“财富与你分享!”从此,元行钦深受青睐,官员来到检察学校太傅、忻州刺史。
923年(后唐同光元年),李称帝为唐庄宗,灭亡后梁,封元行钦为武宁军节使。后来庄宗在内殿宴请大臣,发现元行钦不在,就问:“绍荣在哪里?”有官员回答:“现在是宴请使相,李绍荣是散官,殿上没有座位。”第二天,庄宗任命元行钦为同平章事,从此没有召集大臣进入内殿,只宴请将军。
攻打邺城
926年(同光四年),魏博兵变,以赵在礼为教练。唐庄宗准备挑将军去讨伐。刘皇后说:“这是小事。让绍荣去吧。”庄宗随后任命元行钦为叶都营招募使者,带领2000名士兵和马匹平叛。
不久,元兴钦赶到叶城(今河北临漳)攻打南门,并派人用圣旨劝说他投降。赵在礼送羊酒奖励军队,登上城市说:“士兵们想念家人,擅自回来,这引起了皇帝的担忧。后悔已经太晚了!如果你能说服皇帝免除死罪,我们怎么能不改过自新呢。”元兴钦说:“天子把你当作一个有功的人,一定会原谅你的小错误。”赵在礼向士兵们展示了圣旨。[8]
这时,皇甫晖赢得了诏书,撕毁了它,士兵们吵了起来。唐庄宗得知后,命令元兴钦说:“在城市破裂的日子里,一个活着的人不能留下来。”并动员各种军队服从元兴钦的指挥。不久,元兴钦屯兵禅州(今河南濮阳)将各军队分为五个部队,拆除人民的车轮、门、门梁,制作木筏,渡过长庆河攻击冠门,但仍不能打破城市。
退屯卫州
邢州(今河北邢台)、明州(今河北永年)相继叛乱,唐庄宗不得不派李思远平叛。李思远到达叶城后,驻扎在城西,元行钦驻扎在军城南部。不久,李思远被叛军劫持入城,与赵在礼回合。
李思远秘密派张虔钊到元行钦营,警告他:“你坚持营地,不要鲁莽行事。我会和你一起镇压叛军。”元行钦不听,带领军队撤退,但即使他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他也驻扎在卫州(今河南卫辉)演奏皇帝说:“李思源率领的军队已经与叛军联手,不再为朝廷效力。”
李思远被劫持后,命人上表皇帝,解释前后原因。庄宗看完手表后说:“我知道绍荣是胡说八道。”于是命令李思远的儿子李从静查询。李从静前往卫州,被元行钦拘留。不久,李思远率领军队南下,元行钦返回首都。
翼护庄宗
后来,元行钦和唐庄宗一起前往汴州(今河南开封)。当他来到兴泽时,他听说李思远已经到达黎阳(今河南省俊县)。庄宗想派李从静去见李思远,但被元行钦劝阻,杀了李从静。
此时,李思远进入汴州,唐庄宗不得在万胜镇前进。后来,唐庄宗西行至石桥,在野外放酒。他对元兴钦说:“你跟着我这么久,一起经历了困难。现在情况很危急。我想一个人去见李思远。你怎么认为?”
袁兴钦哭道:“大臣原本只是个恶棍。幸运的是,当他遇到陛下时,他坐在将军的位置上。现在在危机中,他不能为国家服务。即使他死了,他也不能逃避责任。”于是,100多名将军解开发髻,剪掉头发,把头发放在地上,发誓要以死报主。君主和大臣们互相看着哭泣。
斩于洛阳
不久,郭从谦造反,唐庄宗被杀。元行钦逃到平陆,被村民抓获,护送到郭州(今河南灵宝)。郭州刺史石潭打断了元行钦的脚,用囚车把他送到了洛阳。
看到元行钦后,李嗣源大骂:“我儿子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元行钦怒目直视:“那先帝又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呢!”李嗣源怒不可遏,将元行钦斩在洛阳市中心。
后唐大将元行钦:柱国大将死于皇室更替的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