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驿兵变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天宝14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一路破竹。第二年,他们突破潼关。当长安无险可守时,唐玄宗等人匆匆逃往蜀国。结果马尾驿发生兵变,宰相杨国忠等人被杀,杨贵妃也被逼死。那么,“马尾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逼死杨贵妃吗?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真的。
唐玄宗仓促逃离“安史之乱”,杨国忠等人被杀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身为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者的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秘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叛军一路势不可挡,直捣京师长安。天宝15年(756年)6月,叛军突破潼关,长安门户大开,无险可守。
6月13日,唐玄宗带领杨贵妃姐妹、王子、王妃、公主、孙子、杨国忠、魏方进、陈玄礼、亲信宦官、宫人等。从延秋门出发,连宫外的妃子、公主、孙子都放弃了,匆匆逃离长安,一路逃到蜀国。
6月14日,唐玄宗及其代表团逃往马尾驿。左龙武将军陈玄礼和王子李恒发动兵变。他们首先在马尾驿西门杀死了杨国忠,肢解了他的尸体。他们把头挂在矛上,插在西门外。然后他们杀死了杨国忠的儿子户部侍郎杨璇、韩国妻子和秦国妻子。
[img]460378[/img]
后来,士兵们包围了驿站,唐玄宗命令士兵们撤离。陈玄礼回答说:“杨国忠谋反被处罚。杨贵妃不应该再为陛下服务了。我希望陛下能放弃他的爱,处死杨贵妃。”。唐玄宗受不了。后来,在京兆司参军韦谔和高力士的劝说下,他终于把杨贵妃送死了。
杨国忠不仅扰乱了政府,而且与王子李亨发生了巨大的冲突
杨国忠,原名杨钊,是杨贵妃的族兄弟。他早年很沮丧。虽然他出生在弘农杨氏,但他年轻时却因为放荡、酗酒和赌博而受到家人的鄙视。杨玉环受宠后,杨国忠开始蓬勃发展。他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晋升为宰辅高位,并担任40多名职务。他曾经拥有巨大的权力。
然而,在杨国忠任期间,他的专权误国,败坏了朝纲。他不仅肆意培养自己的力量,而且非常高兴。他经常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用兵,不仅使成千上万的无辜士兵暴尸边境,还给少数民族地区造成灾难,引起世界各地的怨恨。而且,“安史之乱”的爆发与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无关,这也是安禄山起兵时以“杀杨国忠”为口号的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王子李恒和其他人与杨国忠的矛盾也很深。早在开元16年(738年),王子李英被废除后,首相李林福就强烈推荐吴惠妃的儿子李茂为储君。后来,虽然李恒被立为王子,但李林福和李恒之间的矛盾爆发了。双方不断争斗,当时的杨国忠是李林福的忠实党羽,积极参与陷害王子李恒的活动。
[img]460379[/img]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逐渐掌权,他仍然是王子李恒的死敌。经过多年的秘密斗争,杨国忠和王子李恒之间的矛盾非常深,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太子李亨主使发动兵变的目的是趁机铲除杨氏集团
王子李恒先后与两位宰辅作战,导致他没有多少外力可以借助。因此,王子的道路可以说是极其艰难和危险,甚至危险。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他后来非常重用太监李辅国和其他人。“安史之乱”的爆发让王子李恒看到了翻身的机会。
当时,唐玄宗逃离了混乱。全队约有3000人,仅殿后王子李恒的后队就有2000人,其中包括禁军精锐部队飞龙禁军。王子李恒的儿子广平王、建宁王李伟担任逃犯队伍中的“典亲兵从”,这显然为王子李恒发动政变夺权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img]460380[/img]
6月14日,逃亡队抵达马尾驿。禁军士兵又饿又累,抱怨很久了,这为王子李恒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机会。与亲信密定后,王子李恒派心腹宦官说服左龙武将军陈玄利。陈玄利还认为杨国忠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自然同意军事变革爆发。
作为“马尾驿兵变”的主谋,李亨的目的自然是摧毁杨氏集团,杨氏家族的繁荣源于杨贵妃的宠爱。因此,杀死杨国忠后强迫杨贵妃是合乎逻辑的。至于发动兵变的禁军,包括仍然忠于唐玄宗的陈玄礼,既然杨国忠已经被杀,杨贵妃自然不能留在唐玄宗身边。因此,一旦兵变爆发,杨贵妃无疑会死。
因此,从摧毁杨集团的角度来看,杨贵妃作为杨集团的核心人物,说“马尾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杀死杨贵妃,这没有错。
为何会爆发马伟驿兵变?兵变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