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昭真的是一个非著名人物,《史记》和《汉书》都没有传给他。然而,大多数汉史爱好者对他并不陌生。他是汉文帝刘恒唯一的叔叔,他的侄子、叔叔和君主之间也有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汉文帝的生母薄姬不受刘邦的青睐,在高祖时期,薄昭不能像后世的卫青、李广利那样依靠裙带关系飞黄腾达。
事情的转折点是刘邦去世后。受宠的妾,如齐夫人,被吕后禁止,不得出宫。薄姬不受宠爱,很少见到刘邦,但逃脱了灾难。吕后批准她和儿子刘恒一起代表国家,薄昭此时也跟着妹妹。
薄姬是个很低调的人,薄昭也只能跟着低调。在刘恒任代王的十七年里,薄昭一直陪伴着他,过着平凡而舒适的生活。
高中八年后,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周勃、灌婴等朝中重臣,与刘襄、刘章等刘氏宗亲合作,一举杀死吕氏亲属,欢迎刘恒入京为帝。
[img]458207[/img]
事情来得太突然了,刘恒一点想法都没有,占卜问卦,征求大臣们的意见,最后听从宋昌的建议,决定接受大臣们的欢迎。
但这件事太大了,必须非常小心。因此,刘恒派薄昭到北京探索现实。薄昭看到周波,详细询问了原因。回来后,他告诉刘恒,事情是真的,所有大臣的欢迎都是真的。刘恒带着他的部长去了长安。
文帝登基后不久,将薄昭封为车骑将军,并派他到代国接薄太后进京。后来,薄昭又被封为吴(zhǐ)侯,封侯时间最早,封侯户数最多。他的封侯时间是元年二月,早于文帝所依赖的宅邸老臣宋昌,早于诸吕灭亡时有大功的典客刘揭。封侯户数为万户,远远超过刘揭和宋昌的1400户。在今天的河南省济源市附近,战国时期曾是韩国首都,汉初属河内郡,是当时的富地。由此可见,汉文帝对这位叔叔非常优待。
然而,薄昭真的很贪婪。也就是汉文帝前三年,在家闲着的周勃以谋反罪入狱。无奈之下,周勃向薄昭求助。史书记载:
勃之益封礼,尽力给薄昭。而且,薄昭为薄太后,太后以为没有反事。在文帝朝,太后用絮絮提文帝,说:“江侯婉皇帝印章,将军在北军。这个时候,他不会反抗。他今天住在一个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江侯狱辞,又谢谢地说:“官员们验而出。”于是他使命大赦江侯,复爵邑。
勃之益封礼是指汉文帝登基后不久对周勃的封礼。周勃是杀灭诸吕、迎立文帝的头号英雄,得到了特别丰厚的封礼。文帝益封太尉勃邑万户,五千金。
薄昭在营救周勃方面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一是他不应该私下接受周勃的巨额贿赂。第二,他不应该通过太后强迫文帝。
汉文帝是一位非常节俭的皇帝。他不愿意用一百块钱来修理露台。他要求受宠的谨慎妻子不要把衣服挂在地上。他的叔叔已经是万户侯了,但他仍然如此贪婪,严重影响了皇室的声誉。他怎么能不生气呢?
汉文帝也是一个仁慈孝顺的皇帝。薄太后给大家的印象也是慈爱和平的。但这一次,薄太后改变了过去的容貌,拿起头巾,砸碎了文帝的头和脸。并责骂文帝。想象一下,如果汉文帝事后不追查是谁告诉了太后?
事实上,薄昭根本不应该营救周勃。当时,英雄集团的力量太强大了。为了巩固皇权,文帝正试图压制它。薄昭营救周勃,这让文帝觉得英雄集团似乎在争夺亲戚来争夺皇权。他怎么能不担心呢。
薄昭动了动嘴唇,得到了很多财富,好像捡了很多便宜货。事实上,他把自己推向了危险的境地。只有他是太后唯一的弟弟,也是他唯一的叔叔,文帝才能容忍,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帝会一直容忍。
冬天,幸福泉上升。将军薄昭杀害了汉使者。皇帝不忍受惩罚,所以公卿喝酒了。如果你想引用自己的分数,昭拒绝了;让群臣丧服哭泣,就是自杀。
薄昭无法纪念,杀死了朝廷使者,这相当于把自己送到了断头台。我不知道是想到侄子和叔叔的感情,还是考虑到太后的感情,文帝决定让薄昭自杀,而不是依法审判。他让公卿给薄昭喝告别酒,暗示他自杀了,薄昭拒绝了。文帝让大臣们穿着丧服哭泣。这一次,薄昭知道他必须死,不得不自杀。
薄昭死后,文帝优待子孙,让薄荣奴(估计是薄昭之子)继承了侯爵位,30年来从未改变。后来让薄梁继续继承,直到汉武帝时期。如果薄昭知道这一点,他可能会感到有点安慰。
后人对文帝逼死叔叔有不同的看法。魏文帝曹丕认为,他只应该给叔叔的外戚物质礼物,而不是权力。如果依靠权力违法,就要治罪。
叔叔后家,但当养育以恩而不假借以权时,既触犯了法律,又不得不伤害。
唐代宰相李德裕声誉参半。他认为从治国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是明智的。然而,薄昭是太后唯一的兄弟。太后还活着,所以她强迫薄昭死去,无法安慰母亲的心。
汉文帝朱薄昭,断则明,于义则不安。秦康送晋文,兴如存;情太后依然存在,唯一的弟弟薄昭,断之不疑,非慰母家之心。
宋代宰相司马光也高度赞扬文帝的疏远和执法。他认为文帝的错误是,他没有找到一位聪明的大师来教导薄昭,而是让他带领军队,最终让他骄傲地犯下来,以身作则。
臣愚认为法者是世界上的公器,但善于持有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能,所以人们不敢依靠它。虽然丈夫薄昭被称为长者,但文帝并没有用他的典兵来建立一个贤惠的大师;骄傲,至于杀汉使者,不是自信!如果你再次原谅它,它与成功和悲伤的世界有什么不同!
史书上对薄昭之死讲得很简单,但野史却有鼻子有眼睛的演义。野史记载:
汉文帝实行新政,派钟玉到太原平定叛乱,薄昭有个侄子叫薄贵,他依靠薄家的权力,在这里做了所有的恶事。钟瑜回朝后,受到汉文帝的隆重款待,大家都想知道他是如何解决叛乱的。薄昭向钟毓敬酒后,提起这件事,钟毓也毫不掩饰,直接把奏章交给了薄昭。薄昭发现钟瑜已经把薄贵砍掉了,一怒之下把它绑在了府里。尽管钟瑜一直说薄贵做了各种各样的坏事,但薄昭在哪里能听到呢?薄昭命令钟瑜为侄子披麻戴孝,但钟瑜却没有屈服,此时薄昭拿出皇帝赏赐的宝刀给他看。钟玉也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面对这种情况,他一点也不惊慌。他对薄昭说:“如果你今天用宝刀阻挠新政,你的武功就会被摧毁。最后,薄昭用这把宝刀杀了钟玉。听了之后,汉文帝也很生气,下令砍掉薄昭。朝中大臣纷纷劝阻,只有将军周兴、丞相张苍支持严办薄昭,这让汉文帝非常尴尬,于是派张苍和周兴到薄府喝酒,暗示薄昭自决。薄昭不但不听,还说了很多难听的话。最后,这件事让薄太后知道了,毕竟是自己的弟弟,怎么能下手,于是下令赦免薄昭。大臣们不肯放弃,张苍穿着孝服,抱着钟玉的孩子来看汉文帝。汉文帝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于是派人收回了薄昭的宝刀,在宫中设立了薄昭的灵堂。当薄昭进宫看到灵堂时,他也知道皇帝的意思,最终决定在宫中。
很精彩,可惜只是野史,只供大家一笑。
薄昭犯了什么错误?为何刘恒没有对他网开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