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讲讲西汉淮南王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文帝即位之初,位于淮南国域内的三个列侯封邑, 从淮南国迁出,在汉朝直辖县重新安置。新的侯国支付了三位列侯的税收收入,原来的侯国恢复到县,其税收转移到淮南国。这样,易侯封邑使淮南王得到了“三县之实”,而汉朝则失去了相应的税收。但为什么淮南王不肯,文帝要强行易之呢?这就是淮南国和淮南王刘长所说的。
淮南王国首位于汉朝四年,第一位淮南王是英布。汉朝十一年,英布被判处伏击罪,刘昌被改为淮南王,都是寿春,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县。
淮南在诸侯王国中名列前茅,幅员辽阔,实力雄厚。英布谋反时,薛公为刘邦分析了情况,认为英布可以有三种策略,即使用上计,萧山以东非汉也有;使用中计,胜败之数不得而知;使用下计也可以完全消灭周围的诸侯王国。可见,它的实力足以威胁汉朝的中央政权。
淮南国与吴、楚等诸侯国接壤。由于其强大的实力,很容易强迫这些诸侯国抵抗汉朝。淮南国也与闽越、东瓯、南越接壤。这些少数民族的政权尚未真正归属,很容易被招募和诱惑。这是破坏中央政权稳定的巨大隐患。
[img]458161[/img]
淮南的军事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庐江、豫章两县在河边形成了生产能力强的造船基地;豫章县具有重要的军事航运能力,是吴楚、南越的重要军事基地。
淮南王刘昌是高祖刘邦的第七个儿子,不到三岁就被授予淮南王称号。淮南属于南楚地区。它的习俗与西楚地区相似。自古以来,它就勇敢、轻盈、混乱。刘昌从小性格不成熟,到文帝就位。他在淮南当了近20位国王。他被淮南的习俗所浸透,形成了傲慢、非法、傲慢的性格。
由于吕后对刘氏家族的残害,功臣集团“朱吕安刘”时,高祖在世的儿子只剩下刘恒和淮南王刘昌,刘昌成为皇帝的候选人。刘昌年轻,母亲家庭恶劣,与吕后关系密切,最终错过了王位。然而,这滋生和鼓舞了他的政治野心。从那以后,他在淮南的种种越来越多,这与他无关。
[img]458162[/img]
因此,文帝即位后,淮南国首先成为朝廷的腹心病。易侯邑是针对淮南国的一项指导性法令。
从淮南国迁出的三个侯国应该是辽、松兹和齐。
蓼(音liǎo)侯孔聚从秦二世两年开始就跟随高祖刘邦。由于军事成就,他曾担任左司马、将军和都尉。后来,他成为了韩信的得力助手。他三次攻击项羽,并在高祖六年的第一个月被称为辽侯。
松兹侯徐丽从一开始就舍人入汉。他还定三秦时,俘获了雍王张寒的家人(据推测,徐莉很可能是灌婴的下属)。吕后四年来,他曾担任常山王丞相,并被封为侯爵。
轪(音dài)侯利仓也是很早就跟随刘邦的英雄,但在反秦战争和楚汉战争期间,他的战功有限。惠帝两年来一直被封为长沙王丞相。李仓在吕后当了两年卒,他的儿子李晨(音x)ī)攻爵。(利仓夫人是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的主人辛追。)
这三位列侯都不是很有名,但他们的力量仍然不可低估。作为英雄集团的一员,他们很早就跟随刘邦南北战争,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广泛的联系。
根据汉初制度,列侯例不就国, 汉朝直辖县封邑的列侯大多住在长安,而诸侯王国的列侯大多住在王国的首都。这样,淮南王就有机会与这些列侯建立密切的关系,为淮南国家使用,从而增强淮南国家的实力。
[img]458163[/img]
易侯邑与列侯之国的结合拳,也让淮南王失去了叔叔赵兼的强援。
文帝之前, 王子封侯例都把侯邑放在本王国内。比如惠帝元年,长沙王子吴浅封便侯, 易在桂阳县,属长沙国;吕后二年,齐悼惠王子刘章封朱虚侯,易在琅邪县,属齐国;楚元王子刘颖客封上邳侯, 邑在薛郡, 属楚国。
王子如此, 王外戚也是如此。文帝元年,封齐王叔父四均为靖郭侯,靖郭在齐国境内。
王子侯和外戚侯一般都住在王国的都城,是诸侯王身边的重要人物。
淮南王小时候失去了母亲,被称为淮南王后。赵叔叔成了陪伴他最亲近的人,刘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易侯邑的诏令,赵兼被封为列侯时,他的封邑没有按照惯例设在淮南王国,而是位于河东郡的周阳。列侯之国的诏令下达后,他也不得不离开刘长,回到封邑。
继淮南之后, 为了削弱齐王的势力,文帝还在齐国实施了“易侯邑”和“列侯之国”的政策。文帝四年五月, 齐悼惠王刘肥的十个儿子同时被封为列侯, 而其侯邑似乎都不在齐国境内。齐哀王刘襄的叔叔司均,侯邑靖郭在初封时属于齐国,后来似乎被改封为吴。
但是,“易侯邑”的诏令并没有在其他王国继续执行。文帝八年封刘长的儿子为列侯时,刘安为阜陵侯,刘良为东城侯,其邑均在九江县,是淮南国的旧地。随后,文帝又封了几个列侯, 而且它的侯邑还在王国中。十年封奴为犁侯, 其邑 当时的梁国。孙íng)侯,其邑属齐国。这说明文帝在淮南和齐国的做法并没有形成制度,“易侯邑”只是一个有针对性的权宜之计,旨在削弱文帝即位初期淮南和齐国的实力。
为什么淮南王不肯列侯封邑?为什么汉文帝要强行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