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建中靖国第一年(公元1101年),当时18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是一段钢琴般的婚姻,深爱着对方。
赵明诚长李清照3岁,父亲赵挺之曾任太学博士、尚书右丞等官职,直至尚书右仆射(丞相)。传说赵明诚小时候,父亲想给他择亲。有一天,他在午睡的梦中读了一本书,醒来时只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赵明诚如实地告诉父亲,父亲听后说他会娶一个善于文辞的妻子。赵明诚问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父亲解释说:“言与司合是‘词’;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也就是说,你将是词女之夫。“这个传说很浪漫,但很可能是后人编造的,但也说明他们的婚姻很幸福。
[img]457939[/img]
从现存的大多数史料来看,赵明诚和李清照是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夫妻。著名李清照研究专家徐培均在《李清照》一书中表示,他们都热爱文艺,不仅在诗歌创作上相互歌唱,而且共同整理研究金石书画。新婚后,他们的感情特别温暖。赵明诚有时陪李清照到郊区春游,有时带她参加亲朋好友的宴会,这些都可以从李清照的话中找到。李清照还写了一些艺术水平很高的词,写下了赵明诚不在身边时的深深思念,如《一剪梅红藕香玉秋》《醉花阴薄雾云愁永日》等。
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的家人和丈夫的家人都卷入了朝廷的政治斗争,属于完全对立的两个派系。她只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中。这时,赵明诚给了李清照很大的精神支持。虽然他没有明确反对父亲,但他用自己的行为和爱好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倾向。据叔叔陈师说:“正夫(赵挺之字)有幼子明诚,颇有文义。每次遇到苏、黄文诗,虽然半简数字必录藏,以此失败于父亲。苏、黄即苏轼、黄庭坚,是与父亲立场对立的党派,即李清照父亲李格非所属的阵营。赵明诚的举动无疑是对李清照的精神支持。
他们在青州住了10年,过着相对稳定的生活。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道:“后屏居乡十年,仰取俯给,衣食有余。赵明诚集中精力收集金石书画,李清照则协助整理校勘,常常“夜尽一烛为率”。在这一时期,他们的生活没有离别和政治干扰,非常舒适。靖康之变后,两人翻来覆去,不久赵明诚因疟疾去世。赵明诚的死让李清照难过,还写了一篇祭文,表达对亡夫的深切哀悼。
有学者质疑他们的婚姻生活是否如此幸福,主要问题集中在赵明诚是否纳妾上。从赵、李的现有史料来看,中华书局的《李清照资料汇编》涉及190多本经典,其中没有赵明诚纳妾的记载。还有一些史料记载了赵明诚的“没有孩子”,没有孩子可以保存他一生中珍贵的文物。但近年来,学术界有人注意到了“赵明诚…诸子”的记录。明弘治本《八闽通志》卷68《人物》中有一条关于赵明诚哥哥赵思诚的记载,介绍了赵氏人南渡后迁居泉州的情况。其中一句话写道:“明诚以集英殿修帅禁令,卒于官,诸子也迁居春天……”结合前后语序,这里的“诸子”应该指赵明诚的儿子,而不是赵思诚的儿子。
《八闽通志》是现存古代福建省第一本通志,《四库全书总目》对这本书的学术水平评价很高。其中记录的赵氏兄弟及其相关情况与其他史料没有太大区别。只有“赵明诚…诸子”的记载与其他资料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也有人把它当成赵明诚纳妾的证据,即“赵、李无嗣”而明诚有子。然而,这一史料也是孤证,没有其他证据证明其记录确实是真实的。
除了赵明诚是否纳妾的话题外,学术界仍然质疑他们的感情。有学者认为,他们在青州生活时“赌书泼茶”的故事并不是爱情的表现。李清照曾自言自语“做爱”,赵明诚所说的“整天吃饱”就是嘲笑她。一些学者还认为,公元1129年,建康市发生叛乱,赵明诚抛弃妻子逃跑,只关心收藏,不爱妻子,李清照“戟手”,当时“戟手”有虐待的意义。一些学者还将李清照的许多表达思念的词分析为“词中描述的女儿可能不是诗人本人”,甚至认为《慢声·寻找》是李清照表达无子之苦的作品。
@ 都是因为李清照留下的史料太少,学术界的一些观点没有足够的证据,导致了过度猜测的解读。
赵明诚到底是李清照的好搭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