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生活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旅行变得非常方便。即使一个人去任何一个陌生的地方,只要他打开导航,他就可以知道附近有什么,他想去哪里。在古代,没有导航。为什么那些官员没有迷路?
虽然古代科技不发达,但制度非常完善。正所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这里的亭这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亭子。秦朝有这个亭子,每十里设一个,主要负责接待官员、逮捕小偷、处理民事纠纷等基层工作。每个亭子的最高负责人是亭长。汉高祖刘邦在起义前曾是秦朝的亭长。因此,在上任的路上可以随时休息和识别。
从秦朝开始,中国开始以首都为中心,建设通往全国的驰道网络,统一全国道路和车辆尺寸和形状的规范。简单来说,全国道路一样宽,全国汽车一样大,中央政府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道路体系。
这使得辽阔的帝国拥有一个交通便利的“高速公路”系统。这条古老的高速公路通向全国各地。任何官员只需按照路标指示沿着干净宽敞的道路行走,就很难迷路。
国家将统一修建“官道”。古道没有现在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复杂,会主要休息几条大官道,南北方向或东西方向,人们很容易识别。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道”,始于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前220年),下令修建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著名的驰道有9条,包括高陵通上郡(陕北)上郡道、黄河通山西临晋道、函谷通河南、河北、山东东方道。
[img]457668[/img]
在古代,会有一些简单的地图,但当时的地方不是用来导航的,而是用来识别占用和掠夺,这意味着我拥有的地方有多大。上面会有一些简单的道路,@ 远行的人可以参考这个。
到了唐朝,唐朝特别重视驿站管理,注重信息的快速传递。驿站官马昼夜可连续跑500多里,使官方交通更加便利。而且唐代沿路设置土堆计算里程,称为后,即今天里程碑的雏形。有了这样的设置,官员可以大致把握他们与下一个亭子或驿站的距离,作为一个标志,他们可以确保官员知道他们是否偏离了大道。
驿站不仅是官员的路标,也是为官员旅行提供服务的机构。官员可以在驿站生活和吃饭。这个驿站有汽车酒店的功能,官员也可以在这里获得和换乘交通工具。但是,如果不按规定为官员提供交通工具,驿站管理人员将根据唐代的法律需要受到100根棍子的处罚。
唐代将在驿站换乘交通工具作为硬性制度规定。在没有紧急情况的情况下,驿马每天限行180英里,传马每天限行120英里。如果不换马,将被处以杖80的罚款,以确保马的状态良好。
作为管理驿站的小官员,不仅要维护道路,提供服务,还要维护道路治安,确保道路安全。到了明清两代,中央和地方的交通管理和运输都有专门的机构和官职。明朝在中央设立了兵部车驾轻官司,在府州县设立了驿城,管理各级亭、驿。使全国高速公路统一规划管理,既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管理,也有负责实际操作的小官员,整体处于有序状态。
随着《纽约时报》的发展,隋唐时期,水路交通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官员也开始需要走水路,使官员的方式多样化,从南北大运河到各种河流。同时,由于技术进步的不断提高,陆路道路建设水平客观上使陆路交通更加方便,总体上由于水路交通的发展,官员移动速度更快。
[img]457669[/img]
此外,在中国古代,各级官僚可以合法地拥有自己的服从,即服从。明朝的官僚,即使是最低的七到九级官员,也可以有两个服从。因此,他们上任的路上往往不是单身,而是有几个服务员,这些服务员负责在工作日为官员服务,包括问路,所以官员可以确保他们不会长期迷路。
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古代系统完善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规定,中国古代出行方式的多样化和官员的特权,导致官员出行非常方便,尤其是上任。
古人旅行时如何避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