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史》中,有这样一段结局:“明朝不是死于崇祯的失德,而是死于万历的懒惰 “。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的结果,就是让整个大明风雨飘摇,尤其是万历三大征中的播州军杨应龙叛乱,让整个大明风雨飘摇。
但这不是最致命的,更致命的是萨尔湖之战。说到萨尔湖之战,我们不得不谈论努尔哈赤的崛起。当李成梁担任辽东总兵时,他实施了支持努尔哈赤的战略,导致努尔哈赤不断壮大。
当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死后,辽东没有一个著名的将军可以守卫,这对努尔哈赤来说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机会。因此,努尔哈赤趁机平定建州女真部,努尔哈赤的实力大大增强。后来,努尔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并以赫图阿拉为首都,与明朝竞争。
公元1619年,努尔哈赤进攻叶赫部。与此同时,明军率领8万多人与朝鲜军队和叶赫部合兵20万人,以杨镐为指挥官,分兵四路围剿后金。显然,这个决定很仓促,但有一个前提条件:明朝财政紧张,不能持久战。
[img]456572[/img]
然而,很快,只有明军计划的努尔哈赤采取了“我只一路走你”的战略,在赫图阿拉聚集了6万军队。但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不知道杜松是进展太快还是其他道路太慢,导致他独自行驶。这时,努尔哈赤派500人推迟随后的刘扎部,并共同歼灭杜松部。
经过激战,西路军总兵杜松、保定总兵王宣、前总兵赵梦林均在战斗中阵亡,西路军在萨尔浒全军覆没。与此同时,北路军总司令马林为了保护自己的实力而排队。努尔哈赤抓住机会一举歼灭了北路军,马林只带了少数人逃跑。
这时,由于山路崎岖,东路军刘璐行军缓慢,刘璐不知道另外两次失利的消息。于是,努尔哈赤假传杜松让快速进军的命令,然后设伏等待。最后,刘璐的军队被分割包围,东路军措手不及,刘璐死了。
南路军总司令李如柏撤退时,被后金的哨兵吓坏了,瞬间撤退。萨尔与明朝的战争失败是致命的。首先,数十万明军失去了所有的精英,努尔哈赤更加自信。从那时起,金开始变得更大。此外,有300多名将军在这场战斗中死亡,明军再也无法聚集和消灭后金的力量。
[img]456573[/img]
最后,更糟糕的是,明朝军队的严重伤害只能通过纳税来解决国家的疲劳。此外,随着魏忠贤政治和阉割党的崛起,人民并没有生存下来。天启年间,张献忠、李自成农民起义爆发,后金占领了辽东的一半,明朝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在我看来,明朝灭亡的50%是小冰河时期的异常天气。即使现在很难解决几十年的普遍灾害,更不用说生产力落后的古代了。此外,天启皇帝占15%,崇祯皇帝占5%,万历皇帝占40%,这是从皇帝的角度来看的。
这就像做馒头。万历皇帝是那个在里面放更多碱的人。这时,馒头坏了。@ 后来的所作所为只是延长或缩短了它的灭亡时间。事实上,从万历开始,明朝皇帝与内阁的默契就被打破了。
万历因张居正重新洗牌了第一辅助权力,但洗牌后,杨应龙的叛乱和宁夏的战斗发生了,因为多年没有上朝,也没有放弃朝政。虽然万历的三大征获胜,但明朝几乎被消耗殆尽。
[img]456574[/img]
让我们分析一下萨尔浒之战。按照正常的战术,我们基本上会赢。那么,杨浩为什么要分兵四路呢?两个字:国力,虽然能稳赢,但需要很长时间的拔河,这是明朝万历后期国力无法承受的。
从分兵四路的战术来看,如果努尔哈赤一路只进攻,他可以被包围和歼灭,但如果努尔哈赤分兵抵抗,那就是用鸡蛋击石。同时,如果明军真的和他们一起锯,他们可以一路抄袭努尔哈赤的后路,他们的进攻就会变成赫图阿拉。但分兵合击的风险是,它可能会被每个人打破。无论后金是大还是明军国力的制约,无疑都是万历疏政的结果。
@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四路军队。在这四条路上,最具战斗力的刘璐军队被用来打酱油,而马林和李如柏让我展示了教练的无能。皇帝远在都城,但遥控干预。教练分兵合击,但事先没有调查敌人。行军不涉及各种接待。同时,军事调度缺乏现实可行性。将军们自私地进军缓慢,这是萨尔浒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明朝在萨尔浒之战中没有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