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讲述了姜子牙与周文王相遇的故事,他才华横溢,治国安邦。72岁时,一直隐居海滨的姜子牙在渭水滨的潘溪(今陕西宝鸡)钓鱼,以便与吉昌、后来的周文王见面,并协助他消除无道德的商周政权。在此期间,姬昌在外出狩猎前占卜说:“所得的猎物不是龙、虎、熊,而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姬昌出猎,果然在渭河岸边遇见了姜子牙。与他交谈后,姬昌大喜,还一起乘车回来,尊其为太师 。
姜子牙辅助姬昌后,告诉他要积善修德,明道行仁,这使得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于周。姬昌死后,姬发即后来的周武王即位。姬发尊称姜子牙为“师尚父”,“师”是三公之首太师的简称,“尚”是姜子牙的名字,“父”是对德高望重的姜子牙的尊称。在他的帮助下,姬发成就了功业,建立了周朝。兴周灭商中,姜子牙功勋卓著,被封于齐地营丘(即今山东淄博),建立齐国。
然而,姜子牙不仅是协助大臣,也是周武王的岳父。吴王的女王是姜子牙的女儿易江。在这方面,历史和书籍已经得到证实。在西晋初年的《春秋经传集》中,他说:“易江也是晋的妻子。”杜预的注释说:“易江,齐太公女,晋唐叔叔的母亲。”比杜预早的皇甫静在他的《帝王世纪》中也说:“吴王妃(一作纳),太公的女儿,叫易江。修行,生太子背诵。”
@ 清代王聘珍的《大戴礼记》‧《解释》一书也明确注意到:“后妃,武王邑姜也。”关于邑姜留下的史料虽然不多,但也能从中窥见其品行。
[img]456622[/img]
易江嫁给周武王时,是武王南征北战、征商纣王政权的关键时刻。作为女王,她尽职尽责。至于易江的才华,武王在与诸侯会盟时的《泰誓》中说:“给十个乱臣,同心同德。“意思是我有十个治乱的大臣,这十个人同心同德才能赢得世界。他们是周公旦、召公石、姜太公、毕公、荣公、太颠、洪瑶、散宜生、南宫适和邑姜。十人中唯一的女人是王后邑姜。
宋代理学大家朱在注释《泰誓》时,认为是:九人主外,一人主内。《礼记》‧婚姻有云:“后正宫,同体天王。”女王的地位和王一样。她的职责是管理后宫,确保王不会在后院着火。
显然,仁厚贤德的易江应该把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妃子可以和睦相处,孩子的教育也毫不含糊,这让武王从来不用担心家务。
[img]456623[/img]
易江从胎教早早开始教育孩子。易江和武王结婚后,一年后生下了太子姬念,后来是周成王。历史上,易江怀孕时非常注重胎教。“站而不坐,坐而不差,独处而不轻蔑,虽然生气而不辱骂”。他的大意是站着的时候不倒西歪,坐着的时候端正认真,一个人的时候不到处蹲,脾气的时候也不随便骂人。由此可见,易姜是一位注重德行、毅力非凡的女性。
纪念当王子时,为了确保他的纯真,易江邀请周公等三位受人尊敬的大臣担任他的老师,分别负责王子的身体、道德、知识和技能教育。为了让王子健康成长,他还把周围的不当行为赶走,选择世界上有正确行为、孝顺和知识的人和他住在一起。这使王子每天都能看到正确的事情,闻到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情。易江为王子的成长而努力工作。
和文王、武王一样,易江也非常敬畏上帝。当她怀上第二个儿子太叔时,她梦见上帝对自己说:“我给你儿子的名字是‘余’。我会把唐朝封给他,让他在那里繁殖他的后代。”孩子出生后,易江发现他的手掌里有一条清晰的线条,就像一个“余”字。他被命名为余,也被称为余叔。
武王去世后,年仅13岁的王子纪念即位,即成王,周公旦辅政。周成王八年(前1035年),周朝诸侯国唐朝(唐朝位于黄河和汾河东侧,方圆100英里)发生叛乱,威胁周王室在河东的统治。周公旦率领军队平息唐朝叛乱后,将周王室的后代迁往唐朝。
[img]456624[/img]
叔虞年轻时,周成王曾与他玩耍,摘下一片梧桐叶,切成玉圭的形状,并说:“把这封给你。叔虞很高兴,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旦。周公旦问成王,成王说他在和叔虞开玩笑。周公旦严肃地说:“我听说天子没有开玩笑。天子一说话,史官就写下来,乐人吟诵,士人颂扬。周成王于是将叔虞封在唐地,叔虞成为唐国君,故称“唐叔虞”。果然,我应该了邑姜的梦想。继位后,叔虞之子将国号改为“晋”。
成王执政22年后,他因病去世,他的儿子周康王姬钊执政。邑姜忍受着悲痛,以先太后的身份教导康王,让他尊重大臣,爱护人民。在康王执政期间,他继续实施周成王的政策,平息东夷叛乱,北征略地,西伐鬼方,进一步加强了统治。从周成王到周康王,世界稳定,40多年没有受到惩罚。历史上被称为“成康之治”,这背后无疑有邑姜的功绩。
据说位于今天山西太原市西南部的晋祠,有一座宋代建筑“圣母殿”,旨在祭奠易江。殿内圣母像是北宋天圣时期的雕塑,有近千年的历史。这说明易江的贤名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易姜:姜子牙的女儿,也是姬发的女王,她为什么会被视为生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