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3年,灾难平定,唐玄宗退位,以太上皇身份入蜀,王子李亨登基。在此之前,杨贵妃被绞死在马尾坡下,杨国忠被分尸。
唐朝开国以来,稳定繁荣,富民丰。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场战斗的突然到来就像一场瘟疫。然而,对于唐朝的中央政府来说,灾难的根源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深深扎根。
[img]456348[/img]
唐初尚武,自李世民以来,辽东吐谷浑、突厥全境平定。中国土地从南北朝开始,在统一的情况下再次繁荣。为了向唐朝致敬,游牧民族称太宗为“汗流浃背”,后来成为唐初的标志性名词。
当地方大的时候,就得管了。
唐玄宗开始实施独特的地方管理体系:在全国开设十个军镇,接受九个节度使命,管理边境。所谓的节度使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军事长官。
为何说“独具特色”?唐玄宗以前,军事管理并非如此。
北朝时期,为了迎合多国争霸的目标,西魏大权臣宇文泰率先启动了府兵制度,即全国兵农合一,平时耕作,兼顾实践。这样可以给前线带来源源不断的粮草,保证兵丁充足。隋唐时期继承了这一制度,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折冲府,即基层军事训练组织,具有两个特点:1、规模小、普遍,唐代共有近700个。2.从民间招兵训练,可以看作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忠诚爱国的士兵。
当它发展到唐玄宗时,它用招聘制度取代了折冲府。顾名思义,它直接招募现成的士兵,这与现代的“雇佣兵”非常相似,没有忠诚。同时,节奏取代了政府军事制度,扩大了当地军事领导人的权力,并逐渐发展成为军阀。
到742年,安禄山已成为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河北、山西地区),手持15万大军。
14年来,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由,从范阳起兵,仅用一个月时间,就赢得了河北山西的大部分地区。
然而,可以合理地说,即使唐玄宗得到消息稍晚,他的军事实力仍然占主导地位。只有20万人被调度守卫潼关。他们在“家门口”作战,粮食、草和武器相对充足。更不用说成千上万的军队了,他们可以在西部地区来秦王。除了@ 十几位名将,注意,是“将”,不是小头头,他们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如高仙芝、郭子仪、李光璧等,都参与其中。
那么,敌人打天子脚的原因是什么,长安失守了?
答案相当简单:安禄山用计,唐玄宗中计。
[img]456349[/img]
在安史之乱的高潮阶段,唐玄宗首先听了诽谤,封长清,高仙芝斩首。后来,哥舒翰被任命为将军守卫潼关。他的战斗计划是“不能坚持”,用时间消耗敌人。安禄山假装实力薄弱,以散兵游勇为前锋,试图让哥舒翰轻视敌人。
敌人的策略没有欺骗守城将领,而是欺骗了唐玄宗。此外,宦官和其他人鼓励他们,皇帝逐渐失去耐心,迫使潼关出兵。
在那场战斗中,安禄山在狭窄的道路上设伏兵,深入诱敌,然后投入火石。潼关的20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只活了8000人。将军的哥哥舒翰成了囚犯,后来被安庆绪杀死。
得知门户破裂后,唐玄宗命陈玄礼整理六军,带着皇室家属财务弃宫,长安失守。
稳操胜券,但一点也不平静。一副好牌,都烂了。
安史之乱可谓“教科书”版的战役。对于安禄山和史思明来说,灵活运用“设伏兵”的计划;在唐代,中央决策者犯下了所有军事禁忌:听信诽谤,怀疑手下,临阵换将,冒然出击...
[img]456350[/img]
而且,老皇帝和他的团队来到马尾坡,说没有混乱,这是假的。幸运的是,王子李恒和陈玄礼仍然有骨干,他们说玄宗杀死了杨贵妃和杨国忠;然后“邀请”皇帝下台,禅宗让位于王子,是唐肃宗。
苏宗迅速任命李光璧,郭子仪为主将,随后迅速派出西域守兵回京勤王。不到一年,长安和洛阳就被收复了。
史学家说,马尾坡是一场计划已久的“政变”,李亨只是想把父亲逼到角落里,交出权力。
但说实话,政变与否并不重要。当时,一切都早已脱离了唐玄宗的控制。难怪,为什么一个伟大的战争史,当你到达马伟坡时,会变成一个告别生死的爱情故事。在政治上,玄宗当时不再是主角。
唐玄宗时期的军事管理制度是什么?为什么长安在安史之乱中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