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南岸的北莽,故名北莽。
“生活在苏杭,死葬在北莽”这句话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只有到了芒山,你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和分量!
在莽山的土岭上,你可以看到数百座高耸的古墓,星罗棋布,森然壮观。
[img]455274[/img]
芒山海拔300米左右,是黄土丘陵地,是洛阳北部的天然屏障。在这片7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古墓数量、面积和延续时间是罕见的。在这里,从东周到明清,有无数的王子、将军和名人。
据调查计算,芒山陵墓多达数十万座,可谓墓连墓,墓压墓。
芒山古墓的数量和每个墓主的身份,由于历史悠久、沧桑、各朝疯狂盗墓等原因,难以准确统计和确认。
即便如此,目前还有许多可以确定的芒山帝陵:八座东周陵、五座东汉陵、两座曹魏陵、五座西晋陵、六座北魏陵、一座后唐陵、一座南明陵;还有七座后皇陵,分别是蜀汉后主刘禅、东吴后主孙皓、南陈后主陈叔宝、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后蜀后主孟昌、吴越国王钱珠、南唐后主李煜。
除了大量的帝王陵墓外,莽山还埋葬了许多历代名人:商代伊尹、伯夷叔齐,不吃周栗;战国时期的苏秦和张毅;秦相吕不韦;西汉文学家贾谊;东汉定远等候超级;曹魏千里驹曹休;西晋文学家石崇;北魏权臣朱荣;唐代诗人杜甫、王志松、孟郊、首相狄仁杰、大书法家颜真卿;北宋著名大臣石守信;明朝福王,书画家王铎;此外,白居易、文彦博、范仲淹、姚崇、张说、楚遂良等名人也埋葬在芒山周围的洛阳盆地。
从东周到唐代,洛阳北部的莽山地区一直是古人心目中最好的安息地。历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商甲巨富都为埋在北莽而自豪。
西晋文学家张载在代表作《七哀诗·其一》的前四句话中说:“北莽何垒,高陵有四五。谁的坟墓,都是云汉世主。”
唐代诗人王健在《北莽行》第一句话中也说:“北莽山头闲土少,洛阳人的旧墓都是。老墓葬多,黄金堆积无处。”
在这首诗中,王健生动地告诉我们,在唐代,芒山墓地如此受欢迎,以至于他买不到黄金!
[img]455275[/img]
唐代诗人张籍在同一首《北莽行》中的长诗,说明了芒山墓地有多热:
《北邙行》 唐 张籍
洛阳北门北莽路,丧车撞进秋草。
车前齐唱葱露歌,高坟新起日峨峨。
早晚送葬,洛阳城人多了。
千金立碑高百尺,最后作为谁家柱下石。
山松柏半无主,地下白骨多于土。
寒食家家送纸钱,鸢作刻在树上。
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临北莽游。
看,莽山“地下白骨多于土”,这是多么难以想象的场景啊!
那为什么洛阳北部的莽山会成为如此“热门”的墓地呢?
事实上,这也很简单。芒山成为古人最受欢迎的墓地,与洛阳的古都地位密切相关。
芒山脚下的洛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中最早、最多、历史最长的。从4000年前的第一个夏朝开始,就有13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包括商业、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
[img]455276[/img]
洛阳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它“雄伟的城市,壮丽的宫殿,是世界的冠军”。繁荣时期,数十万人住在洛阳城。王子、将军和文人聚集在一起。在目睹了洛阳城的辉煌之后,他们死后自然会埋葬在洛阳城北部的莽山中,以便死后仍能享受洛阳的繁荣。
即使洛阳后来不是国都,它也是当时中原地区的一个重要城镇,也有无数的达官贵人住在这里,安息在莽山。
此外,古人崇尚风水,芒山独特的地理也是古人青睐的第二个原因。
洛阳城外的莽山,北依黄河,南望京都,伊洛二川之胜,尽收眼底。芒山树木森列,翠绿如云,芒山土厚水低,适合丧葬。
因此,莽山堪称自然绝佳的风水宝地,古代皇帝都希望自己死后能埋在这里。
北莽在哪里?为什么古代帝王贵族都想埋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