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命案发生后,法医会来验尸。现在法医有很多科学仪器可以辅助,那么古代的验尸作品是如何验尸的呢?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往下看。
[img]455787[/img]
因此,留下了许多关于刑事诉讼的案件,包括五代和凝父子编的《疑狱集》和宋代郑克编的《折狱龟鉴》。
特别是南宋宋慈编写的《洗冤集录》最为有名,其中记载了许多简单有效的方法,使用的材料和工具也很容易获得,为后人的法医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案例材料,可谓贡献巨大。
然而,在验尸行业,像宋慈这样的能人并不多。大多数验尸师仍然处于一般水平,因此有一套更有用和流行的方法。
通常在收到衙门需要验尸的时候,会随身携带一些验尸必备的东西,比如醋、葱、川椒、盐、腊梅等。
大多数人死后,皮肤会变绿,不容易区分伤口。此时,只需用水清洗可用部位,然后用洋葱捣碎,将洋葱泥涂在伤口上,然后用纸蘸醋覆盖伤口两小时,即可出现伤口。
[img]455788[/img]
或者使用水滴法,完整的皮肤光滑有弹性,上面的水会流走,伤口部分的皮肤组织僵硬,水流到伤口附近的皮肤会停滞不前,从而确定伤口的位置。
在三国时期,使用医学知识和动物来审理案件是很常见的。
当时,浙江句章县县长张举当众做了“烧猪”试验,驳斥纵火妇女,说服打抱不平的邻居。一头猪被杀,另一头活猪被绳子绑住。柴火点燃后,两头猪被扔进柴堆。大火熄灭后,张举请大家检查,只见死猪火烧后嘴巴干净,而活猪烧死后嘴巴张开,嘴里有很多灰炭。面对一个坚持房子是意外着火的女人,张举义严厉地说:“任何在火中燃烧的人都必须在火中挣扎,嘴里必须吸入大量的灰炭,你丈夫的嘴这么干净,这意味着什么?”也就是说,他先被杀,然后房子着火了。女人听了,脸色发白,双腿发抖,不得不招出谋杀丈夫的罪行...
古代有自己的工具箱,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工具。有挖墓用的折叠锄头和铲子,有用来抵御尸体气味的布条、大蒜、姜和醋。将大蒜和姜捣碎,用醋揉在布上,然后蒙住口鼻。虽然闻起来不好,但可以抵御尸体气味和疾病。还有一条皮链,里面有各种用精铁制成的刀、锤子和锥子,用来解剖尸体的身体和腹部。
为了判断尸体是被杀还是被烧死,切开喉咙。如果气管中没有烟灰,则意味着被杀后被烧死;如果气管中有烟灰和烧伤,则意味着被火烧死。这种方法是正确的。火灾期间,活人会吸入大量热空气和烟雾,对呼吸道和肺部造成损害;没有呼吸的死人不会这样。
此外,在古代,有一种说法,被烧死的人“脸颊发红,脸呈芙蓉色”,这实际上有文化象征的意义和现代基础。如果人们被烧死,因为火灾中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吸入后,血红蛋白和一氧化碳结合成碳原血红蛋白,碳原血红蛋白颜色鲜红,从尸体上可以看到颜色非常鲜红。如果尸体被烧死,就不会有这种现象。
许多影视剧都出现了红伞验尸的场景。将尸骨洗净后,放在竹席上。挖一个地窖,堆柴炭,把地窖四壁烧红,去掉炭火,倒两升好酒,五升酸醋,趁地窖里升起热气,把骨头抬进地窖,盖上草垫。大约一个小时后,取出尸骨,放在明亮的地方,在阳光下打开一把红油伞,检查尸骨。若骨断处有红色,则表示生前被打断;骨断处无红色,则为死后的损伤。死者的死因也就清楚了。
这种做法非常科学,在当时是一种非常聪明的方法。
基本原理是红油伞挡住红色以外的所有可见光,长波红外线通过伞照射在骨头上。如果骨头受伤,即骨头内的血管破裂出血,红外线照射下的血液会明显出现,但在照射前看不清楚。类似于现代刑侦中检测血迹的“荧光反应”原理。
如果找不到,用腊梅花和葱、川椒、盐一起捣碎,做成蛋糕,放在火上烤蛋糕,然后在需要检查的地方贴一张纸,用腊梅蛋糕反复熨烫,会出现疤痕。
据《折狱龟鉴》记载,杨姬县有一名女子被杀,吴作奉命前往。刚开始用葱白敷,没有结果。后来用滴水法确认身体有六个可疑之处,于是开了一堆明火,用葱、椒、盐做蛋糕,然后用烙法找到,从而获得致命之处。
说到这里,我不想问,为什么古代的验尸师会想到做一个蛋糕来烙在尸体上?这种奇怪的方法是什么脑洞?仔细思考是非常可怕的,仔细思考是非常可怕的啊。
在古代,没有那么多仪器,验尸是怎么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