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城之战中,鲁肃没有出色的表现。有些谋臣和将军可能在战场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但作为谋臣,他们甚至不能提出任何建设性的建议。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往下看。
通过这场战争,我们可以看到鲁肃的地位明显不如吕蒙。这位后起之秀掩盖了他的风格。即使他曾经是集团的核心成员,吕蒙也成功地取代了一代新人。考虑到鲁肃在江东地位的变化,不难发现他的地位突然上升,突然坐着,过山车一般下降。
据《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公元200年,鲁肃推荐,开始为孙权效力。从那以后,他成为了孙权早期领导层的核心成员,他的地位略高于早期跟随孙权成功的老大臣张昭。可以看出,当时鲁肃的才华得到了孙权的认可,事实上,他周围的老人不如他。
[img]453088[/img]
公元208年赤壁战争后,鲁肃在孙权集团中的地位攀登顶峰,一度超越所有谋臣,成为孙权最大的依靠。在这一点上,从曹操的失败中,周瑜带领军队追赶曹仁,鲁肃先回到江东可以看出,在孙权眼中,鲁肃是他忠诚而有才华的人才。
事实上,鲁肃对吕蒙的态度也发生了逆转。一开始,他看不起吕蒙,认为吕蒙只是一个武术家,这与他充满诗歌和书籍的阅读大不相同。第二阶段是在与吕蒙见面后,我发现这位武术家知识渊博,所以我非常激动,觉得自己不如吕蒙。
不可否认的是,鲁肃从来没有想过一次简单的会面,他在孙权面前简单地赞美了几句话,孙权会非常重视吕蒙,最终的结果导致吕蒙在孙权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鲁肃的地位逐渐下降。原因是鲁肃的无知选择妥协,导致东吴的年轻将军对刘备多次让步的顾问感到不满。在双方发挥作用之前,鲁肃已经“承认失败”,这是完全不合理的。
[img]453089[/img]
此后,吕蒙多次向孙权提出建议,直接改变了牺牲部分利益、与刘备共进退的路线,转向荆州。最后,吕蒙如愿以偿,成功赢得了荆州。多年后,孙权也公开表示,鲁肃一开始选择与刘备妥协,这是一场臭棋。正确的决定就像吕蒙一样。由此可见,鲁肃的地位有所下降。
纵观鲁肃的政治生涯,不难发现鲁肃早期能得到孙权的重视,是因为他有足够的天赋,可以被东吴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加上吕蒙的出现,吕肃的天赋已经跟不上东吴的进步,他逐渐成为拖累。另一方面,东吴少年的杰出眼光足以证明鲁肃的妥协是失败的。
鲁肃曾经是东吴的核心人物。为什么没有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