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14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白居易的《长恨之歌》描述道:“渔阳鼓舞人心,打破了霓虹灯、羽衣和歌曲。”八年后,安史之乱终于被镇压,但唐朝再也无法摆脱藩镇分离的严重问题,逐渐灭亡。让我们来看看安史之乱领袖之一史思明的相关故事!
绝大多数人认为安禄山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但事实上,他们忽略了“安史之乱”中的另一位领袖史思明。事实上,在阴谋诡计和军事才能方面,史思明应该优于安禄山。
此外,安禄山被谋杀后,叛军政府仍在正常运行,战场形势没有受到影响。史思明死后,叛军穷途末路,西山薄弱。接下来,让我们来谈谈史思明在“安史之乱”中的表现。
[img]453250[/img]
史思明是突厥人,和安禄山是同乡。与其他朝代相比,唐朝更具包容性,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胡将军。比如开国将军尉迟恭,唐中期威震西域的高仙芝。史思明头脑灵活。
曾经奚人经常骚扰边境,幽州的节度让人难以忍受,决定出兵打击。然而,史思明俘虏了奚人的将军,并献给了幽州的节度使。幽州的节度让人欣喜若狂,于是唐朝皇帝把他封为将军。史思明这个名字也是唐朝皇帝赐予的。
史思明和安禄山一直关系很好。起义前,安禄山已经坐上了渔阳节使的大位,史思明只能算是安禄山的下属。
起义爆发后,安禄山的边境军队都是经历过多次战斗的部队,这与唐代新招募的部队的战斗力不同。叛军势不可挡,先后击败高仙芝、冯常清、哥舒翰等唐代名将,逼迫长安。但就在起义节胜利的时候,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了。
[img]453251[/img]
显然,安庆绪为了伪燕政权的王位而杀害了他的父亲。但安禄山死后,史思明也逐渐表现出了主宰的野心。安庆绪自然不会坐视不管,所以他试图调整和杀死史思明。
因此,在收到安禄山死亡信息的同时,史思明也收到了一份调整令:调整史思明是范阳节的使者。范阳并不简单。它也是安禄山起家的基地之一。
虽然史思明对无法进入权力中心表示不满,但这种安排并不太糟糕。史思明收拾家当回到范阳,不断培养自己的力量。
然而,安庆绪的军事水平显然不如他儿子的父亲。在唐军的反击下,安庆绪被迫退出洛阳。听说安庆绪被打败了,各地的节日都派兵增援,只有史思明一动不动。
于是安庆绪不得不怀疑史思明有反心,于是派人去调查。然而,史思明并没有按照常规打牌,直接逮捕了调查人员。这显然告诉安庆绪,他反对了。后来反手投降唐朝,被封王,加官入爵。
但是史思明晕倒了吗?为什么要在这个节点上撕脸?史思明这样做其实是用刀杀人的一招。我先向朝廷表示忠诚,用唐军的手消灭安庆绪,然后坐下来赚取利润。但不久之后,由于唐朝的怀疑,他又叛逆了唐朝。
[img]453252[/img]
公元758年,郭子仪率领20万军队再次攻击安庆绪。安庆绪无法抗拒,不得不向史思明求助。经过仔细考虑,史思明决定出兵帮忙。
他带领13万军队增援,击退唐军。之后,史思明自力更生,要求安庆绪放弃王位。安庆绪假装同意,但实际上拒绝转让。看到这一点后,史思明假装谈判,为他举行了一场红门宴会。
安庆绪毫无准备,亲自去吃饭,但他一到就被逮捕并处死。于是,史思明如愿以偿地成为了皇帝。然而,皇帝没多久就这样做了。他也像他的兄弟安禄山一样结束了——被他的儿子谋杀了。但在他死后,叛军开始走下坡路,直到他最终被摧毁。
结论:史思明具有极其优秀的军事才能。在安史之乱的早期阶段,史思明在河北势不可挡。此外,在后来的叶城大战中,史思明以少胜多,战胜了九名节度使者,这也体现了史思明出色的军事能力。
然而,史思明的个人性格存在一些缺陷。他很善良,很冷血。这也是他最终被儿子杀死的原因之一。但在他死后,叛军失去了几乎最重要的将军,离灭亡不远了。
史思明在安史之乱中的表现如何?他的能力和性格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