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蜀国的大脑,是一个无遗漏的智慧形象。从228年到234年,他多次北伐中原,但失败了。最后,他死于五丈原前线。为什么他的北伐不能成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诸葛亮第一次出山时,他烧了博望坡和新野。赤壁之战视曹军83万军队为芥末。后来,他帮助刘备占领荆州,夺取益州。他几乎没有失败,势如破竹。然而,在诸葛亮的晚年,当他六次出祁山征服魏国时,他遇到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对手司马懿。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斗争是你来来去去。诸葛亮的智力退化了吗?
为什么他和司马懿的斗争不能像当年那样谈笑风生?司马懿可以算是诸葛亮同时代的人,没有早期无法与之竞争的情况。那么诸葛亮晚年北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img]452055[/img]
诸葛亮制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最严重的后果是魏国会越来越强,蜀国和东吴会越来越弱。
魏国位于中原一代。当时,中原是中国农业的主要产区。占领北方的魏国越落后,国力就越强。云贵高原的蜀国和未开发江南的东吴只能越来越弱。
这也决定了蜀国和吴国只能与魏国作战,而不能通过消耗国力逐渐吞并对方。刘备死后,诸葛亮在这样的国际条件下,常年组织北伐。
然而,侵略战必须有大量的国家内耗,曹魏北部有两个重要的城市让诸葛亮无法开始,一个是长安,另一个是洛阳。这两座古都都墙壁厚,防御方便。在冷武器时代,这对蜀军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此,蜀国并没有拖得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弱。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曾对诸葛亮进行过三次评价。
1、诸葛亮不是合适的指挥官。在真正的三国中,蜀国的指挥官一直是刘备,诸葛亮的主要贡献是政治和经济。我们可以判断诸葛亮实际上是一位军事实力有限的指挥官。
[img]452056[/img]
第二,诸葛亮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偏见。刘备早就提醒诸葛亮不要重用马苏,但诸葛亮还是给了马苏沉重的责任,最后失去了街亭,蜀军失去了最好的北伐。
诸葛亮除了不善用人外,还是一个非常嫉妒贤者的人。刘备临死前,有两位孤儿大臣,一位是诸葛亮,另一位是李燕。然而,诸葛亮作为首相,并没有主动团结李燕所代表的益州势力。相反,他利用这个原因削减了李燕为人民服务,从不雇佣他,并在政治上大力压制了蜀国的益州派。
这一现象的结果是,益州派人才在蜀国几乎难以重用。西蜀最初占据了益州的领土。当地人不被重用。依靠荆州的移民,蜀国的人才储备自然不够。最终的结果是蜀中没有将军,廖成为了先锋。
第三,诸葛亮也痛杀了荆州势力中不附身的人。最经典的是诸葛亮临死前设计杀了将军魏延。要知道,魏延是继五虎将军之后蜀国最能带兵的将军。诸葛亮如果早听魏延的计划,可能就不用等死了,也没见过长安洛阳的影子。
[img]452057[/img]
然而,随着刘备的去世,蜀国的荆州势力逐渐被诸葛亮分为宰相派和荆州派。诸葛亮努力支持姜伟、杨毅等宰相派骨干。一直与自己不和的老荆州派,就像魏延一样,能用就用,不用就浪费。他死后,魏延成了挡路的石头。他阻止了姜维的晋升。
诸葛亮多年来一直控制着蜀国的政治,他用这些不可思议的、合理的政治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力。其结果是,蜀国已成为诸葛亮家族的蜀国,朝廷不再有新鲜血液绽放。
结论:保持政治多样性是一个国家长期充满活力的根源。政治只会缩小国家的发展路线。诸葛亮确实为蜀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他晚年的各种措施实际上将蜀国推向了深渊。
想象一千多年后的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明朝的言官和内阁学士们争相斗艳。正是这些人延续了危机王朝200多年的生命。
为什么诸葛亮晚年多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