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在封建国家的中央制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拥有无与伦比的权力。“宰相的职责,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任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宰相协助的权力行使是否充分,对中央集权制的封建政治影响很大,直接关系到政府的优劣,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往下看。
[img]445938[/img]
皇甫坤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写了一封直接的建议书,指出当前政治败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宰相的进步也很清楚,侍从的臣民都失去了自己的职责...股肱不得而接,爪牙不够卫,危在旦夕。”也就是说,宰相和侍从官的失职和实权是政治堕落的原因。他建议宪宗要“日延宰相与论义理”,即经常与宰相商量国事,确保他们真正拥有辅相的实权。
在唐朝中后期,相权逐渐减弱。特别是在“甘露之变”之后,“世界上的一切都取决于北司,总理写了一份文件”,总理几乎是太监专权的附属品。因此,李德裕在会昌时期加强了相权,对抑制太监权力的扩张,提高朝廷官员的声誉,确保总理政府统一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img]445939[/img]
五年(840年)九月,李德裕入相不久,即向李炎进言为政要,其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点与相权有关。他认为政归中书,保证宰相确实有辅相之权,但同时他建议限制宰相任期,宰相在位时间不宜过长。他说:“政去宰相就不治了。在德宗,晚节宰相只追求诏书,与国事者、李齐运、裴延龄、韦渠牟等,至今被称为乱政。夫辅相有欺忽不忠,当急免,忠于材者属任之。政没有门,世界安有不治?任人始终回容先帝,积纤微甚至杀贬。诚使小过必知而改之,君臣无猜,则诽谤不干其间。……开元初期,辅相率三考辄去,虽然姚崇、宋菁无法逾越。李林甫权乃十九年,遂及祸败。知急进罢宰相,使政在中书,诚治本。“通过这种既有效保障相权又有一定限制的做法,宰相可以很好地行使参政大权,做好统领百官的工作。
加强相权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恢复中书舍人参与台阁常务的权力。“会昌末,宰相李德裕建议:台阁常务,州县请复以舍人平处。”。
为什么李炎要加强宰相的权利?他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