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说,爬到山顶,马上就要下坡了。权臣,就是物极必反的最好例子。
权臣的来源无非是两点:
1.功高震主。比如南北朝的很多武将军,军功越来越大,掌握了撼动王位的力量。皇帝能不奖励他吗?似乎没有。如果你想赢得战争,你必须敢于雇佣人。这些大臣中的一些成为一个国家的宰相、太傅、太师,甚至是政治家。
2.礼物太重了。皇帝看重一个大臣,让他成为一个重要的职位,并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职位 大臣们可能会结党营私,逐渐形成一个小团体,成员们渗透到国家的每一个系统中,脱离朝廷的控制。这样的权臣大多出现在宰相群中。
似乎任何朝代都离不开这样的诅咒,唐朝和清朝都成了例外。
@ 纵观唐代历史,没有权相,原因很简单:制度。
唐代实行群相制度。
唐朝开国初期,隋朝的政府设置被沿用,全国政务由五个部门划分:尚书省 门下省 内史省 秘书省 内侍省是尚书省最高的部门。从这个角度来看,尚书令的职位是至关重要的。百官之首,需要德高望重,忠诚忠诚。唐朝选择把它给自己的人:李世民是第一任,也是唯一的尚书令。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可能是唐朝唯一的权力。
当李世民登基时,没有人敢做尚书令,上一任尚书令成了皇帝,谁干谁被怀疑。
[img]447049[/img]
工作还是要做的。太宗干脆任命两位副手主持中书省工作,被称为“仆射”,但其实一切都离不开他的宗族,无非是把权力放在一个人和两个人的手里。
名将郭子仪做仆射。
郭子仪是历史上著名的汗马功劳,而且结局很好(很少见)。他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请辞左请辞。六天后,他成功逃离了火坑。
只是经过他的争吵,真的没人敢做。
随后,皇帝改革,多人制宰相正式制度化:
以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长共同担任丞相,但这些部门本身由多人管理,宰相人数也超过三人。
后来,太宗开始选择其他令人愉快的人(有才华的人)进入首相的大家庭,并规定等级相同,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类似于清朝军事机械办公室的组织。不同的是,人们有决策权,而清朝没有。
[img]447050[/img]
经计算,仅武则天一朝,就用了73个宰相,一茬接一茬,哪里还培养出权相?
严格来说,康熙以后就没有权臣了。
在康熙之前,有一些,比如多尔根,比如鳌拜。但从那以后,皇帝做了两个改变:
1.加强政府内部中央集权。
清初有议政王大臣会议、辅政大臣等组织。他们的决策资格高于普通大臣,经常由开国元勋组织 满洲贵族实际上给皇帝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然而,在雍正朝,这些设置基本上是看不见的。清末有议政王,但只是名义上的。
相反,皇帝开始提拔一些没有家庭基础的官员,充当心腹,或被安排到当地检查民情,或进入军机。
军用飞机被认为是古代封建统治的巅峰。从它开始,皇帝只能决定所有的大决定。
2.在皇室内部,削弱权力。
对王朝造成危机的另一个来源是同根同祖的皇室血液。
清代的特点是:任何爵位,每一次世袭,都会下降一个等级,当下降到足够低端时,就不会再下降。
你不是说古代王子经常篡位吗?你不是说皇帝的弟弟私下养兵吗?不存在!
当然,清朝有铁帽王,他们几乎世代都是亲王。但皇帝还规定,铁帽王犯了错误,与普通人犯了同样的罪行,并将头衔平行交给了他的亲戚。
你不是说特权之下经常出现超越大臣吗?不存在!
就是这样,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清朝又完成了中央集权。
清史研究者说:清朝死于僵,大概这就是根源吧?
很有意思的是,唐朝通过分权,清朝通过集权,竟然达到了同样的目的。
后记:
权臣只是王朝危机的一个因素。许多朝代被权臣篡位灭亡,但其中许多朝代并非如此。例如,在唐朝,它最终无法遏制地方分裂的力量,而清朝是对列强和起义的双重打击。
纵观历史,为什么只有唐朝没有权相,清朝没有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