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唐代诗人,生卒年,生平事迹不明。如果永恒的绝唱《枫桥夜泊》没有流存下来,我们就不会记得他的名字。以下是详细的文章介绍。
一首诗能造就一个人,没有《春江花月夜》就没有张若虚,没有《题都城南庄》就没有崔护,张继也是如此。
张继是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他的生活事迹大多无法证明。据记载,他在天宝十二年(753年)进士。张继为人清高耿介,在长安求官时与众不同,他没有千方百计去“干拜”权贵,不去依靠阿谀奉承来得到推荐。《唐才子传》说他:“早振词名。第一次来长安,颇矜气节,有《感情》诗云:‘调和时人背,心将静者论。常年帝城,不知五侯门。’”
[img]446484[/img]
张继一直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痛苦。他看到唐玄宗放荡误国,写了一首《华清宫》讽刺他,把他比作亡国之君陈后主。气质,张继虽然中了进士,但在后来的全选中落第,没有得到官职,只能回到家乡。在安史之乱期间,他一直担心时局。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朝廷收复两京,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在征西府中供差遣,一度弃笔参军。大历年间,他入朝时担任检校员外郎,最后担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员。
在古代,盐铁官员肥缺,但张继诚实正直,从不贪污受贿,也不搜民财。他在当地的政治声音很好。不幸的是,他在洪州工作了一年多就去世了。他的朋友刘长卿写了一首歌《哭泣的张继》来悼念他,其中两句话是:“世界难以回归,家庭贫困缓葬。”
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流传后人,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钟声到达客船。
[img]446485[/img]
这首诗是作者在安史之乱期间避乱江南时写的。一个秋夜,诗人在苏州城外的枫桥下划船。江南水乡美丽的夜景吸引了这位悲伤的乘客。他写了这首意境清远的诗。
残月西落,乌鸟鸣叫,霜冻满天。河上的几点渔火似乎增添了一点寒冷和孤独。这时,寒山寺的钟声打破了半夜的宁静,诗人的羁旅思想、家国之忧、乱世不知归宿的惆怅融入了钟声。
这首诗,枫桥和寒山寺都成了著名的历史遗迹。这首诗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很大的影响。
据说唐武宗非常喜欢这首诗。他命令首都第一石匠吕天芳精心雕刻一块枫桥夜泊的诗碑。他还说,升天后,他会带走这块石碑。于是唐武宗死后,这块碑作了殉葬品。还有传说武宗临死时说:“枫桥夜泊诗碑只有我才能欣赏,后人若擅刻诗碑,就会受到天谴!传说北宋大学士王贵、明朝才子文正明、清代诗人于悦都死于刻下这首诗的诗碑。被称为“枫桥夜泊诗碑的诅咒”。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不应该是真的。上述三人的死亡与刻碑无关。但在现代,历史发生了巧合。1947年,苏州画家吴湖凡邀请国民党老板张继也写了《枫桥夜泊》的诗。现代诗人张继写了唐代诗人张继的诗,当时被传为一个故事,但张继写了《枫桥夜泊》的诗,第二天就去世了。
《枫桥夜泊》给张继带来了什么?对后人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