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创始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根据诸葛亮的蓝图,刘备应占领益州和荆州,与东吴孙权与北方曹魏竞争。自夷陵战争大败以来,这一战略一直濒临破产。
除了失去荆州这个重要的基地外,更重要的是刘备的死亡和人才的枯萎。这也使蜀汉的各个方面都更糟。但为了完成刘备委托给他的伟大事业,诸葛亮必须组织北伐。
很容易看出,《三国演义》后半部分的主角几乎是诸葛亮,大部分故事都与北伐有关。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组织北伐呢?
根据诸葛亮自己在《教师表》中的解释,即“世界三分,益州疲软”。也就是说,此时蜀国的发展程度接近饱和,益州的资源不足以让蜀国更进一步。我们必须采取主动。
[img]439785[/img]
而在上表之前,诸葛亮已经扫平了南方蛮族的势力,降服的降服早已失去了后顾之忧。刘禅支持诸葛亮的想法。因此,诸葛亮率领20万军队发动了第一次北伐。
这时,曹魏的政权皇帝是曹睿。曹睿登上皇位才两年,诸葛亮也抓住了曹睿没有站稳脚跟的机会,发动了突袭。
北伐诸葛亮势不可挡。曹魏西南部的天水、南安和安定县甚至没有时间组织抵抗,不得不投降。这对蜀国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利润,但曹睿说的话打破了诸葛亮的真实想法。
曹睿认为诸葛亮在第一场比赛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他一定会追求胜利。然而,从曹魏的方向来看,天水和其他三个县很容易攻击和防御。然而,蜀国的大本营益州是群山环绕的盆地地形,完全容易防御和攻击。
如果是偏安一角的政权。那么选择益州是非常合适的。然而,诸葛亮显然不是这样一个目光短浅的人。他必须守住关外的成果。然而,蜀道艰难,粮食运输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蜀军一定粮草不足。曹睿抓住了这一点,派曹珍和张合带领军队抵抗诸葛亮,并前往长安指挥。
[img]439786[/img]
也是在这次北伐中,马苏“大意失街亭”的故事发生了。这次失败是蜀军北伐第一次崩溃。诸葛亮率领的主力军粮草不足,不得不撤军。但是仔细分析,真的这么简单吗?
首先,比较魏蜀的国力。曹魏政权占有十个州,但蜀国只有益州;此外,蜀国的人口只占魏国的五分之一。
诸葛亮多次北伐,组织的军队最多只有20万人。与曹魏相比,他很容易动员高达60万人的军队。对比如此悬殊的国力,诸葛亮认为这场战斗在北伐前胜算有多大?
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曹睿向益州发出“诏书”,谴责诸葛亮的“暴行”,甚至直接指责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不简单。曹睿认为诸葛亮不顾蜀国薄弱的国力,坚持北伐。
[img]439787[/img]
他说诸葛亮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复兴汉朝。他架空刘禅,垄断权力只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这个诏书可以在《三国志》的《魏书》中找到。但后人不知道曹睿的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他说的是对是错。
结论:诸葛亮一直是许多文学作品中智慧的化身。他决心复兴汉朝,决心北伐。虽然他失败了,但大多数后代都给了他积极的评价。然而,《三国志》中的曹瑞对诸葛亮做出了完全不同的评价。
他认为诸葛亮的北伐只是出于自己的政治目的,留下了自己的名声,却忽视了战争的深度。当然,曹魏政权和蜀汉是宿敌,敌人的评价很可能有偏见。但如何评价这件事,读者必须有自己的观点。
为什么诸葛亮要组织北伐?他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