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节度制度是什么?说到这个制度,你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叛乱的节度使安禄山,就是节度使分裂的李唐后期?的确,在中国历史上,与节度有关的大事大多是负面的。可以作为李唐形成的重要制度,如果节度使制度本身完全不好,就不会建立和推广。@ 让我们暂时忘记安禄山叛乱,忘记朱温篡位,回忆节度使制度本身的历史。
[img]439335[/img]
第一,节度使系统的源流
顾名思义,节度使系统的核心是“节度使”。“节度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曹魏时期,为了更好地控制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在各地设立了总督,统治地方政务和军事,并担任所在州的刺史。在北朝,都督被更名为“总管”,仍肩负着统帅地方的重任。直到隋朝后期隋朝杨帝撤职,都督和总管才暂时从中国历史上消失。
唐朝成立后,总管的职务再次出现。武德七年(624年),李渊将总管改为都督的名字。此后,都督作为军防制度的关键,对李唐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与上一代的总管和都督相比,李唐初期的都督并没有“持节”。唐高宗永徽时期,他们真正发展成为“奉使持节处理地方军事”的“节使”。
都督本有权管理地方政府。再加上象征皇权的“双景双节”、唐玄宗未来对地方财政的控制使李唐的节度使他有权甚至有权担任魏晋南北朝的都督或总管。这种巨大的权力促进了节度扩大了机构和人员的规模。节度使系统逐渐形成。
二、节度使制度存在的必然性
对李唐来说,特别是对皇帝来说,给地方官员这样的权力真的值得吗?主观上,它可能真的不值得。然而,当时李唐的各种客观社会条件最终促成了节度制度的形成和失控。
[img]439336[/img]
@ 唐初边防战争越来越多。这一客观事实使得官兵越来越多,也使得都督等地方长官的权力越来越大。@ 自武则天时期以来,李唐朝堂的黑暗腐败越来越严重。
一方面,他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经常主动挑起战争。另一方面,越来越贪婪的地方官员需要越来越强大的上级来压制他们。这进一步促进了节度使的出现和权力的不断扩大,特别是节度使连地方财政权力都被带走了。
第三,李唐朝廷在节日使坐大的时候选择了纵容和妥协。最典型的例子是唐玄宗纵容安禄山,以及安历之乱后由安禄山老部发展起来的“河朔三镇”。事实上,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时为王子的李亨和一些重臣都劝唐玄宗提防安禄山。但玄宗不仅对此充耳不闻,还进一步加官安禄山爵位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李亨也没能吸取教训。他没有杀死安禄山的参与势力,而是把他们提升为节度使,后来形成了所谓的“河朔三镇”。
@ 节日使势力的快速发展也与他们广泛的阶级基础有很大关系。那些与节日密切相关的阶级不是以长期生活在深宫为核心的统治阶级,而是遍布全国的地主。李唐建立后,遵循了前代的均田制度。但在后续的实施过程中,均田制度逐渐成为一种装饰。许多土地落入了强大的手中。全国各地都有地主。
经过调查,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自然是违法的。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在当地享有权力,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保护伞。朝廷不能控制全国所有的地主。有些人总是想支持这些权力。所以这个节日使当地长期有肥沃的土壤来生存。
[img]439337[/img]
三、节度使系统的遗存
虽然李唐社会的客观存在决定了节度使制度的建立和节度使权力的不断增强,但我们对节度使制度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李唐之后,节度使制度并没有完全消亡。在辽朝,它的节制使制度甚至比唐朝更复杂。
辽代的节度使一部分是与唐代相似的具有实权的节度使。但与此同时,辽代仍有节度使只领虚职。这些虚称节度使分为三类:遥领节度使、赠任节度使和授予附庸国领导人的节度使。
在部门方面,辽代的节度使也可分为五类:宫帐节度使、部族节度使、国属节度使、州军节度使和头下军州节度使。后两类基本上只处理汉族和渤海人的相关事务,前三类负责契丹族和其他游牧民族的相关事务。
但毕竟已经不是唐代了,辽代的节度使那么多,辽代的节度使不能等同于唐代的节度使。归根结底,辽代只是以唐代的节度制度为参考,建立了另一套名为“节度制度”的管理制度。唐朝的节度使制度,真正割据一方,早已与李唐一起倾覆。只留下节度使叛乱、分离的故事,让节度使系统本身背上一层灰色的窗帘。
节度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它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