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乱世出枭雄。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也是如此。郭子兴、徐寿辉等红巾军相继出现在赶跑蒙古人的过程中。
然而,后来,陈友谅、朱元璋等人掌握了几支军队的权力,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朱元璋看来,陈友谅也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对手。
毕竟陈友谅占据了江西、湖广的地方,兵力强大,曾经让朱元璋非常担心,尤其是陈友谅和其他势力一起对付自己。
[img]438463[/img]
但最终结果显而易见,朱元璋赢了,建立了明朝。
那陈友谅是一代枭雄,兵强马壮,为什么打不过朱元璋呢?
与出身相比,陈友谅出身渔民,也曾当过县官。可比朱元璋这样的布衣,到处流浪要好得多。
自然,出身并不决定什么,只是想说明陈友谅毕竟是读过书,略通文义。
元末起义爆发后,郁郁不得志的两人参加了红巾军。
入伙倪文俊部红巾军后,陈友谅利用起义军将领之间的矛盾,先后杀害倪文俊、赵普胜、徐寿辉,然后掌握政权。
朱元璋也加入了郭子兴的军队,不断被重用。郭子兴死后,他逐渐掌握了军事权力。
经过适者生存,逐渐留下了以陈友谅为首的部队,以朱元璋为首的部队,以张士诚为首的部队。
然而,兵强马壮的陈友谅在鄱阳湖水战后以彻底失败告终。
[img]438464[/img]
先不说别的,至少在局部战役中,陈友谅失败了,这说明朱元璋的军事能力明显高于陈友谅。
与陈友谅和朱元璋相比,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之间的区别。
两人性格多疑,手段残忍。但是两个人有很大的区别。陈友谅霸道、阴险、任性,尤其是对待下属,手段凶残,用亲不用贤。即使在战争受挫后,也有杀俘的事情,很不受欢迎。
另一方面,朱元璋强调军纪,对下属很好,一视同仁,公平对待。
原来,陈友谅不得不受欢迎,他杀了徐寿辉是错误的。
陈友谅的起义军属于徐寿辉领导下的天完政权;朱元璋的义军属于韩林儿领导的龙凤政权。
两人对领导的态度和手段也不尽相同。
在古代,杀君是禁忌。领导没有过错。如果他们为了权力而杀人,他们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下属的不满。朱元璋聪明多了。他威胁天子命令诸侯。当他即将成功时,他杀死了小明王。
[img]438465[/img]
虽然结果是一样的,但从过程和方法可以看出,朱元璋更高。
@ 由于种种原因,陈友谅将输给朱元璋。
值得一提的是,陈友谅死后,他的儿子陈丽虽然投降了朱元璋,但几年后,朱元璋还是觉得不安全,把他送到了朝鲜。
陈友谅实力雄厚,为什么还是敌不过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