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诸葛亮提出了“隆中对”的战略愿景。北宋时期,赵普也提出了“雪夜对”的战略。谁的战略更高?有兴趣的朋友们,让我们看看。
东汉末年,想复兴汉朝的刘备“三顾茅庐”去邓县龙中请“卧龙”诸葛亮帮忙时,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当今世界的情况,提出先以荆州为基础,再以益州为基础,与曹魏、东吴形成三足鼎立,再以中原为战略理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中对”。
诸葛亮“隆中对”的主要思想是:北方是曹操,拥有百万人,威胁天子,命令诸侯,“诚不可与之抗争”;江东是历代三代的孙权,“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这可以帮助,但不可能。”;荆州之主刘彪见识浅薄,勇气不足。他守不住这个地方。这是上帝赐予将军你的好机会。将军可以先取荆州,然后取“沃野千里”益州(今成都),天府之土,两地相互呼应,外结孙权,待机而起,进取世界。如果这个想法完全实现,真的可以做到“霸业可成,汉朝可兴”。
诸葛亮的讨论让刘备欣喜若狂。他忍不住对关羽和张飞说:“我有孔明,就像鱼有水一样。”
[img]436812[/img]
诸葛亮的战略愿景为刘备实现蜀汉大业规划了明确的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描绘了魏、蜀、吴鼎足三分之一的蓝图。后来,刘备基本上按照“隆中对”的战略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世界三分霸权。
然而,“隆中对”有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荆州距离益州千里之外。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导致已经兵力不足的刘备兵团失去兵力优势。
“隆中对”实施的结果是,关羽守卫的荆州被东吴孙权偷袭后,“隆中对”的战略理念也变成了泡沫。可以说,刘备蜀汉政权衰落的根源也在于“隆中对”。
即便如此,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隆中对”仍然是一种具有典范价值的辉煌军事战略思想。
[img]436813[/img]
巧合的是,北宋初年,又有一个著名的“雪夜对”,这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与开国英雄、宰相赵普的雪夜对话。
公元960年,赵匡胤作为后周禁军最高将领,在陈桥发动兵变后“黄袍加身”,取代后周,自称皇帝,建立了宋朝。
此时的宋朝,占有的地盘也只是原后周的地盘,也就是中原的一块,其他的势力还是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
当时宋朝北部有强大的契丹辽国和辽国覆盖的北汉政权(山西太原都城);南唐、吴越、南汉、后蜀等较大的割据政权也分布在南西。@ 周行逢割据今湖南,高保融割据荆南。
在这些分离政权中,北汉依靠契丹的支持,与宋朝为敌。虽然南唐和吴越与宋朝相处融洽,但他们也保持着独立的武装力量;后汉和后蜀也对宋朝采取了敌对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赵匡胤是大宋的皇帝,但他每天都很担心统一世界。
一天晚上,雪花纷飞,万籁俱寂,赵匡胤无意睡觉,他冒着大雪夜访赵普。
赵普是谁?赵普是著名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宰相。他是发动“陈桥兵变”的主要谋士。赵匡胤成为皇帝后的第二年,他给了赵匡胤一个“杯酒释兵权”的计划,让赵匡胤安全成为皇帝。
赵普看到赵匡胤雪夜来访,非常惊讶,问皇帝为什么要冒雪。
赵匡胤叹了口气说:“我睡不着,一榻之外,都是别人家,所以见卿。”
[img]436814[/img]
赵普一听懂,皇帝还在想怎样统一天下,赵普便问赵匡胤有什么打算?
赵匡胤说:“我想收太原。”
赵普听了,沉默了很久才回答:“非臣也知道。”
赵匡胤一看到赵普不支持自己的计划,就问赵普的想法。
赵普说:“虽然北汉很小,但在辽国的帮助下,进攻并不容易。即使他们很幸运,这也不是一件好事。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将与圣人作为敌人,使圣人陷入长期战争。南方国家既弱又富裕,很容易攻击他们,但也可以增强我们的力量。当我们的力量强大时,我们可以一举赢得北汉,恢复失土,足以与辽国长期对抗。”
赵匡胤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当晚,他们的君臣制定了宋代统一世界的战略方针:先消灭南方各种分裂势力,积累兵力、财力、物力,再北上消灭北汉。
这个寒冷的夜晚形成的思想,即后人总结的“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思想,也成为赵匡胤、继位者宋太宗赵光义后来军事行动的总体思想。
此后,宋代统一世界的战争基本上是按照赵普“雪夜对”的战略方针进行的,既定目标得到了完美的实现。
谁的策略比诸葛亮隆中对赵普的雪夜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