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朝廷腐败,英雄分离,战争四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些名人和学士选择隐居是为了避免战争,从而形成了隐士群体,如司马徽、庞通和诸葛亮。徐舒也是一个隐士群体,与司马徽、诸葛亮等道教朋友有着密切的联系。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徐庶以刘备为汉族皇室,信义高,前往投奔。刘备见到徐庶后,非常重视他,封他为军师。后来,迅迅向曹操推荐了徐舒,说:徐舒的才华比我好几十倍。建安13年(208年),曹操率领军队南下。徐舒带着家人和诸葛亮与刘备一起逃跑。他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军追赶。徐舒的母亲被曹操军绑架了。为了救母亲,徐舒辞去了刘备,去了曹英。来到曹营的徐舒没有给曹操一个计划,所以曹操别无选择,只能给徐舒右中郎将、御史中成这样的小官,不重用徐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徐舒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完美地塑造了徐舒忠诚的品质。所以,徐舒真的想这样平平淡淡地过一辈子,要知道,他的朋友诸葛亮却混得风生水起啊。
[img]435268[/img]
事实上,徐庶徐元直早就不想为尘世而烦了。建安13年(208年),徐舒在跟随刘备逃亡的过程中,母亲被曹操俘虏,徐舒向刘备辞职。刘备受不了。徐舒对刘备说:“我本来想和将军一起创造王霸的事业,靠的是这颗心,现在妈妈被曹操抓住了。现在我的方寸已经乱了,对将军没什么帮助。我要求从现在开始告别你。徐舒方寸大乱,又有一颗忠诚的心。他们不能选择合适的主人,在汉贼手下做事,自然没有辅助之心。
[img]435269[/img]
《胡氏世说》中提到了徐舒的下落。当时东南大海有一个叫“鼓子洋”的岛屿,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瑶草琪花八节长春,奇珍异果四时不谢。可称洞天福地。一位药农跑到这里摘一朵白色的耐冬花。当他回来时,他看到一位老人责怪药农的行为,并要求药农向即墨学士胡宜阳打招呼。之后,老人消失了,药农非常惊讶。后来,药农找到了胡宜阳告诉他的所见所闻,胡宜阳告诉他:“那个人是三国时期的徐舒,在鼓子洋隐居了很久。原来徐舒一直在隐居,几乎已经达到了仙人的状态。他的结局令人欣慰,来到山上,回到山上。他的结局比诸葛亮的奉献要好。
徐舒进入曹营后,为什么不重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