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推恩令,是指诸侯王死后,除王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女可以将王国的部分土地分割成列侯,但侯国属于县,不受王国约束。
[img]434792[/img]
汉朝诸侯王问题的起源
汉朝初期,刘邦觉得秦朝很快就撑不住了。他废除了先秦时期的分封,没有宗亲子弟的支持。因此,他采取了郡国并行制度。
当时的汉代,刘邦除了设立了大量的县外,还把儿子和许多功臣分封到各地为王。
后来,刘邦将异姓诸侯王一个接一个地删除,“非刘姓称王者天下共攻之”。除了长沙,其他诸侯国都是刘的后代。
汉朝的诸侯王在封地内自主权很高。各级人员由诸侯王任命,不需要长安的同意。诸侯国的收入由他们自己控制,不上交。
一开始没什么,但时间长了,各地的诸侯国越来越强大,汉朝似乎枝强干弱。
汉文帝时代,吴、楚、赵等诸侯国非常富有。他们不仅土地广阔,人口众多,而且军队强大,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然而,分封宗族的规则是太祖刘邦留下的,后来皇帝不能直接削藩。汉景帝时代的强势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幸运的是,这场混乱已经成为汉朝的一个巨大转折点。
[img]434793[/img]
七国之乱被平,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汉武帝功在千秋。除了他自己的才华,他的父母和祖父母确实为他奠定了基础。不仅仅是一个丰富的国库,景帝给武帝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遗产,那就是平息七国之乱。
景帝登基后,曾想过削藩,采取晁错的建议打压诸侯王,没想到会引发诸侯国的叛乱。
吴国、楚国、淄川国等诸侯国联合起来,打算攻打长安,以“清君侧、朱超错”的名义公然反叛。赵错被斩后,他仍然拒绝放弃,汉景帝趁机出手。
七国之乱,短短几个月就平定了,几个做事的诸侯王都被处置了,七个诸侯王都死了。除了楚国被保留,其他六个诸侯国都被废除了。
很多人认为汉武帝的推恩令是解决诸侯国问题的关键,但事实上,当汉景帝平息七国之乱时,汉朝的诸侯国问题几乎得到了解决。
汉景帝趁热,趁势收回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将儿子分封到各地为王。
此外,原诸侯国任免的官员和征税的自主权也被收回。
诸侯王不能再直接参与王国治理。诸侯国的主要人员由长安派遣。诸侯只能按照规定从王国的租税中收取一部分作为自己的支持。
事实上,在这个时候,西汉诸侯国与列郡没有太大区别。它基本上失去了与长安作战的能力和条件,但仍有少量残余势力。
[img]434794[/img]
推恩令,除了束手擒别无选择
汉武帝登基后,他准备展示自己的实力,但当时汉代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土地并购和匈奴入侵。更重要的是,他父亲清理过的诸侯王仍然是一种威胁。
虽然诸侯王的实力受到了很大的损害,但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巢,即使是芥末病也不容小觑。武帝要想安心施展野心,就必须彻底解决诸侯王的问题。
因此,推恩令诞生了。具体内容是,诸侯国的王位最初是由世子继承的。现在,除了世子继承王位,诸侯国的其他儿子也可以割断诸侯国的土地,成为列侯。
而且侯国不属于诸侯国的管辖,属于县守管理,相当于慢慢夺走诸侯国的土地。汉武帝的圣旨出来后,诸侯王都知道会带来什么后果,但没有人能反对。
@ 经过当年七国之乱,汉朝诸侯国失去了长安挑战的实力。即使他们想努力工作,他们也别无选择,只能以“不服从犯罪”的名义被汉武帝打败。
@ 若诸侯王反对推恩令,恐怕他们自己的孩子是第一个反对他们的人。
原来,诸侯王的王位和其他诸子都是无份的。现在汉武帝规定,每个人都有继承的好处。谁能管理诸侯国的未来,谁反对推恩令,诸侯王的孩子们第一个不同意。
[img]434795[/img]
@ 即使诸侯王为了少分诸侯国而少抚养孩子,风险也太大,古代条件也不好。如果没有继承人继承王位,王国本身就会自动消失。
无论如何,推恩令都没有解决办法。诸侯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的诸侯国越来越小,直到它最终完全消失,但没有办法。这就是推恩令的力量。
推恩令实施后,西汉诸侯国问题开始彻底清理。诸侯国越来越小,越来越弱。然而,诸侯国原有的土地逐渐被国家收回。
诸侯国变弱后,汉武帝还三天两头找茬,废除了那些小侯国和诸侯。
比如这个诸侯国不遵守礼法,这个诸侯国上缴的黄金贡品太差了。这样,即使在鸡蛋里挑骨头,诸侯国也只能忍受。汉代直接管辖的土地越来越大。
刘彻彻彻彻底解决了诸侯国的问题,没有后顾之忧,能够集中精力对付匈奴。
可以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时,汉朝诸侯强烈威胁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后来,在汉朝,诸侯王再也没有制造过麻烦。
汉武帝发布的推恩令彻底解决了西汉诸侯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