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突厥强大后,包括薛延陀在内的铁勒诸部依附于突厥。贞观初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倒行逆施,薛延陀部在首领B失夷男的带领下自立为汗国。
唐太宗李世民早就有了消灭东突厥的心。贞观三年,李世民封夷人为薛延陀真珠可汗,承认自己的独立,建立了友好关系,使大唐在消灭突厥时起到牵制作用。
在唐朝消灭东突厥的同时,雄心勃勃的夷人迅速出兵占领了东突厥的大片领土。虽然他不敢在唐朝面前造次,但毕竟,在突厥之后,薛延陀成为了唐朝北部的另一个潜在敌人。李世民没有等待他的实力,并采取了两项遏制措施:
首先,封夷男的两个儿子都是小可汗,起到分化瓦解的作用。
第二,封东突厥贵族李思摩(阿史那思摩)回到突厥漠南部的老地方居住,目的有二:一是在薛延陀和唐朝之间设置缓冲屏障,至少可以起到预警作用;第二,虽然天可汗下令规定双方不得互相侵扰,但这无疑是在夷男嘴边放一块肥肉。一旦夷男敢过沙漠吃这块肥肉,天可汗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问罪了。
[img]434730[/img]
贞观十五年,垂涎三尺的夷人情不自禁。李世民准备封禅泰山的时候,他聚集了20万军队,由儿子B大度领导,南下穿越沙漠,吃了李思摩的肥肉。
在收到李思摩的紧急报告后,李世民命令李世积、张健、李大亮、张世贵、李传誉领导约15万军队,并计划一举消灭薛延陀的20万军队。然而,大多数唐军去塞外只进行了一次强大的武装旅行,然后他们凯旋而回。那是薛延陀的20万军队,只有6000名骑兵被李世积领导,丢了盔甲,十有八九的死者。
薛延陀有20万军队。李世积为什么能用6000骑兵取胜?除了李世民的战略决胜千里之外,李世积作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官,拥有灵活的头脑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唐军的胜利有三个因素:
首先,李世民正确的战略决策
军队出征前,李世民召集高级将领召开军事会议,对大家说:“我命令李思摩焚烧秋草。敌人很快就会陷入粮食耗尽、马无食草的地步。你不必急于决战。你应该和李思摩互相争斗。当敌人身体虚弱时,你可以一举反击,打破敌人!”
李世民对敌人的估计是非常正确的。很快,缺粮的薛延陀大军派使者向大唐求和,李世民置之不理。他相信敌人很快就会崩溃。
二是薛延陀大军的尴尬局面
在派遣军队之前,为了应付唐朝,易南和他的儿子B慷慨地思考了一套完整的演讲:当消灭突厥成为既定事实时,他向唐朝解释说,突厥首先挑起事故,准备重新统治草原,我们解决了唐朝的问题。易南就像一个打碎花瓶,害怕父母惩罚的孩子,编造了一套秘密的演讲。
[img]434731[/img]
结果,李思摩的鼻子比猎狗还灵,腿脚比兔子还快,薛延陀大军还没过沙漠,李思摩就带领部落撤出关内。
嘴边的肥肉跑了;食物快吃完了;马吃的草也被李思摩烧光了;还被唐军三面包围;向大唐求和,别人置之不理。薛延陀军陷入了尴尬的被动局面。和李世民玩天可汗,夷男太稚嫩了。
第三,李世积的临机决策
到达前线后,李世积直接遇到了B失大度亲自率领的3万前锋精兵。B失大方地发现对面是唐军的主力,二话没说就跑了。李世积临机决定,不能等到大军集结后再一举反击,以B失大度这小子的跑法,等大军集结后也许连薛延陀马尾巴都看不见。因此,李世积选出3000唐军精锐,300突厥精锐,由他和副将薛万彻领导,组成600名骑兵,追赶B失大度。
追到诺真水(内蒙古艾不盖河)时,李世积发现薛延陀的军队不再逃跑,这是因为B失大度已经与主力融为一体。目前有20万军队,怕你李世积600骑兵失败!于是,B失大度命令阵容迎敌。
6000到20万,这是一个令人兴奋和血腥的场景。即使是像李世积这样的老兵也不敢粗心大意,首先派出3000名突厥骑兵冲击敌人,观察虚拟现实,突厥骑兵很快失败,让李世积惊讶地发现薛延陀军队实际上是步兵。
事实证明,薛延陀部落是草原上文明程度较高的部落。他们研究了一套先进的作战方法:五人一组,一人守卫五匹战马,其余四人步兵作战,然后在追赶敌人时充分发挥骑马的优势。这种打法改变了游牧民族单纯骑兵的打法,发挥了步兵与骑兵统一的优势,在草原上无敌。
[img]434732[/img]
然而,这在擅长步兵作战、后来学会骑马的汉族人面前,可以说是关公面前的一把大刀。李世积立即调整战术,命令士兵下马,用长刀与横刀与敌人进行白刃战。当时,在唐军,每个士兵都配备了强弓、横刀、长矛或马。短、中、近距离武器齐全,是世界上个人素质最高的。
唐军让薛延陀军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步兵。突然,血肉横飞,鬼哭狼嚎,敌人的阵脚一片混乱。这时,李世积用杀手锏让副将军薛万彻率领一队骑兵杀死负责守卫马匹的薛延陀士兵。薛延陀军看到他活着的马被驱散,失去了斗志,四散而逃。
在这场战争中,李世积杀死了3000名敌人,活捉了5000名敌人,逃跑的敌人在穿越沙漠时遭遇了暴风雪,十有八九的饿死者冻死了。
就这样,明智的皇帝,命令明智的将军,带领强大的军队,创造了战争史上少胜多的奇迹。
李世积只有6000名士兵,为什么能打败薛延陀20万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