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母亲和父亲的名字
当唐代的孩子当面称呼母亲时,他们以“母亲”的衍生品称呼“阿娘”、“娘娘”等等。假如是有身份的年轻人,称呼起来需要严肃的规矩,就叫“妈妈”。
与母亲相比,唐朝人对父亲的称呼似乎很陌生。最受欢迎的名字是“耶”(爷爷)的各种衍生品,如“耶”(爷爷)、“阿耶”(阿爷)。父母合称“耶(爷)娘”也很常见,比如《木兰诗》中的“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
在严肃的场合或书面语言中,称父亲为“父亲”或“成年人”。
[img]433775[/img]
作为一个面对面的口头称呼,“成年人”在唐代只被用来称呼父母。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被称为直系血亲,但不能被称为各种官员。
但对父亲也有一个名字,就是“哥哥”。比如《旧唐书·迪王炎传》。:“只有三哥为他的罪人辩护。”这里的“三哥”指的是他的父亲唐玄宗。李世民给儿子李志写了一封信。在文章的最后签名处,李世民也自称“兄弟”。
这样,和我们当代人称父母为“父母”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第二,称呼兄弟
唐代“哥哥”的名字也指兄弟。唐玄宗曾公开称他的长兄宁王为“大哥”、“宁哥”。然而,据说这个名字是从草原民族传来的,在唐代还没有定型。最安全的名字是“兄弟”、“(排名)+兄弟”。
第三,路人和朋友之间的名字
假如你走在路上,前面是个老人(男),可以称之为“丈人”、“丈夫”,如果是个老妇人,可以称之为“阿婆”、“老夫人”;年轻男子称“郎君”,女子称“娘子”;少年男女称“小郎君”、这样的“小娘子”。
[img]433776[/img]
除了“郎”之外,唐朝人和熟人朋友也可以称之为“君”、“卿”、“公”、“足下”之类的,如果亲密到一定程度,可以叫他“姓+排名”。
例如,在许多唐诗题目中,“送元二使安西”、《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南亭怀辛大夏日》等。
第四,男女常用的谦词
男人的谦称是“仆人”、“愚”、“鄙人”、“走下去”等历代通用词,而更具唐代特色的是“某”,这个名字在谦虚的语气中更不卑不亢。
女性谦虚地称“丫”为“丫”、除了“妾”,具有唐代特色的是“儿”,不必对父母说,对一般尊长平辈的客人也可以如此自称。
例如,在唐代变文作品《伍子胥变文》中,“女子回答说:‘儿子听到古人的话,盖不住虚言...儿子家住南阳县,二八容光如璀璨.."
[img]433777[/img]
另一个听起来很尴尬的自称是“奴隶”(奴隶),可以用于唐代男女的尊严。“奴隶”的意义非常广泛,是各类人士的昵称和闺房名称的常用词,可以用来责骂和贬义。父母也经常用来称呼他们的孩子来表达他们的爱。
然而,宋代以后,“奴隶”的自称逐渐演变成女性专用,男性一般不使用。
上述名称大多是唐代平民生活中的一种语言。
唐朝人是怎么称呼的?和现在的名字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