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在古代只是一种陶瓷或铜制的普通容器,用于烹饪食物。后来,因为我们的祖先用它来祭祀天地神灵的动物,它被赋予了神圣的含义,并从日常器皿中分化出来。在阶级社会中,鼎进一步成为标志国家统治权力的重要工具。本文所说的“九鼎”(即九个青铜制成的大鼎。)它是中国夏、商、周三朝的王权象征和传国之宝。就其工艺水平和价值而言,它无疑远远超过了今天出土的任何青铜器。但令人遗憾的是,如此珍贵的国宝在2000多年前就下落不明了!“九鼎”到底是怎么消失的?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历史之谜。
[img]433592[/img]
早在夏朝成立之初,夏王就命令他统治下的九个州的地方长官“九收”征集青铜,为夏朝皇室做出贡献,并在鼎上铸造能代表九个州的物体,象征着世界上九个州聚集在夏朝中央。所谓“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这就是《史记武帝纪》所说的。夏朝由禹开始,传位到莱时,因桀骜不驯,无道被成汤摧毁。成汤是商朝的第一位君王,相传他灭夏后,将夏九鼎迁至商邑。商朝传到封王时,因暴虐而失民心。周武王乘机起兵伐封,灭商后带着商朝九鼎凯旋西归。不久,武王之子成王将九鼎迁至镐京(今西安郊区),并举行了隆玉的“定鼎”仪式,这意味着新王权的建立。因此,后人才称建立政权为“定鼎”。
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力量的日益衰落,强大的诸侯对九鼎产生了凯靓之心。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乘北伐陆浑之戎的机会,在陈兵东周边境炫耀武力。周定王赶紧派医生王孙满为使者慰问。楚庄王别有用心地问王孙满周之九鼎的“大小轻重”,暗示要夺取周的统治权。王孙满见对方雄心勃勃,针锋相对地回答:“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不变,鼎之轻重,不可问!(左传宣公三年。)意思是:周王室虽然衰落了,但还是可以维持的,依然是世界的共主,警告楚庄王不要有很多想法。@ 后来,入民将“问鼎”比作欲夺政权或图谋王位等等。
[img]433593[/img]
战国后期,周王室已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秦、齐等大国常常为争夺周室约九鼎而战。秦灭周,公元前254年。《史记秦本纪》说:秦昭王时,“周民东亡,共九鼎入秦”,落入秦王之手。但《史记·封禅书》说:“秦灭周,周之九鼎进秦,或宋太丘社亡,但鼎没有在泗水彭城下。”显然,这里有两个关于九鼎的下落的说法。一个说秦灭周时,九鼎被带走了,一个说九鼎早在秦灭周前就沉没在洒水中。《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为了寻找周鼎,秦始皇在路过彭城的时候,“斋戒祈祷祠,想出周鼎洒水,让千人没有水求佛得”。秦始皇的这一举动,说明当时鼎入泗水的传闻一定比较流行,以至于连秦始皇都信以为真,但结果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从《史记》的相关记载来看,似乎无法搜索鼎的确切下落。
虽然《史记》之后的一些古籍也有关于鼎的下落的记载,但它们基本上是对《史记》巾两种说法的解释或补充。如《<史记>秦本纪正义说:“周叔王十九年(公元前二九六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余八进入秦中。“《汉书补注·郊祭志》说:周皇室为了防止强国夺冠,解决自己的经济困难而铸钱,而外界则诡称九鼎不知何去何从等。虽然这些说法可以发人深省,但由于不合理或根据不足,人们很难相信。
寻找“周鼎”的风出现在秦汉时期。前面已经提到了秦始皇寻找周鼎的情况。汉代,汉文帝、汉武帝继续寻找周鼎。据说汉武帝在汾阳找到了“飞进泗水”的周鼎。但是“鼎文镂无钱识”到底是周鼎吗?真的很难断定。那么,九鼎到底去了哪里?以后还有可能找到吗?这取决于考古发掘的进展。如果九鼎没有被摧毁,也许有一天,我们或我们的子孙后代有幸从出土的文物中看到了这千年宝鼎的辉煌和“美丽”。
夏朝九鼎代表什么意思?禹铸九鼎的传说解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