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 整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一下,快来看看吧。
张武元年(221年),曹丕篡汉建魏后,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名“汉”,年名“张武”。同年,刘备以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攻打东吴。张武二年(222年)春天,在夷陵战役中,刘备派黄权督江北水军,率领军队进军。秋七月,刘备在夷陵战役中被东吴将领鲁迅打败,将军冯习、张南、傅周、程畿等也被打死。
[img]430955[/img]
刘备退到永安,年纪大了。再加上夷陵战争失败的刺激,刘备病重。因此,刘备无法回到成都,而是召集了原本在成都辅助刘禅的诸葛亮到永安白帝城。然而,正是刘备病重,蜀汉内部发生了叛乱。叛军趁机接近成都。在这个关键时刻,如果这个人不冷静应对,蜀汉真的会休息。
一
《三国志·杨洪传》记载:“汉嘉太守黄元素对诸葛亮不好,闻先主病,怕后患,举郡反,烧琼城。时亮东行省病,成都单虚,以元益无所畏惧。”
夷陵战役期间,蜀汉五万大军几乎耗尽,刘备病重,无法回到都城成都。因此,汉嘉郡太守黄元,趁机造反。黄元造反的原因是他平时和诸葛亮关系不好。他担心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会掌权,所以他选择了造反。至于黄元造反的兵力,来自他执掌的汉嘉郡。汉嘉县,治汉嘉县(今四川芦山县)。属益州。雅安、芦山、名山、天全、荥经、汉源等四川省市县相当。
蜀汉内部空虚,部分兵力在夷陵之战中丧失,另一部分还要守卫汉中、南中等要地,@ 黄元起兵后,非常顺利,尤其是“烧琼城”的记载,说明叛军已经接近蜀都成都。临邛崃市位于四川省邛崃市,距成都市75公里。因此,当时的成都显然非常危险。如果诸葛亮坐在成都,自然不用担心。然而,诸葛亮和赵云已经去了永安,张飞以前被他的手下杀害过。魏延远在汉中,自然远水解不了近渴。基于此,史料记载“元益无所畏惧”,即黄元更加无所畏惧,认为赢得成都应该不是问题。而且一旦成都被占领,曹魏和东吴必然趁机犯难,蜀汉很可能在公元223年左右灭亡。
[img]430956[/img]
二
在这个关键时刻,本文的主角杨洪站了起来。杨洪(?―二十二八年,字季休,甘为武阳(治四川彭山县东)人。作为益州本地人,杨洪曾是益州牧刘章的手下,刘备平定益州后,任命杨洪为曹。诸葛亮向他征求意见。他认为汉中是益州的咽喉,没有汉中就没有蜀。他非常聪明。他被提拔为蜀县太守,并被转移到益州治中。黄元起兵造反后,杨洪立即作出反应。
《三国志·杨洪列传》记载:“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使将军陈妍、郑绰讨元。”
黄元起兵时,王子刘禅还在成都。于是,杨洪立即开始演奏太子刘禅,派遣亲兵,将军陈妍、郑绰讨伐黄元。当时,杨洪的积极反应,黄元一时无法围攻成都,@ 杨洪的手下认为黄元会从越南占领南中。然而,杨洪认为黄元想沿江东下,命令陈庚、郑绰只在南安峡口拦截他。根据杨洪的说法,陈、郑绰生擒黄元。因此,在刘备、诸葛亮、赵云等人不在成都的背景下,杨洪成功平息了指向蜀汉首都的叛乱,活捉了叛军首领黄元。
三
[img]430957[/img]
建兴元年(223年),刘备托孤独于诸葛亮和李燕,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刘备病逝,享年六十三岁。刘备病逝后,后刘禅即位。后主刘禅自然要封赏平定叛乱有功的杨洪。因此,杨洪被授予关内侯爵,再次被任命为蜀县太守、忠节将军,后来担任越骑校尉,继续治理蜀县。汉末三国时期,关内侯虽然是侯爵最低的等级,但能封侯拜将,已经是比较高的待遇了。比如定军山之战,黄忠立下了杀夏侯渊的战功,后来被刘备封为关内侯。
四
@ 建兴五年(227年),丞相诸葛亮北上驻守汉中,计划任命张裔为留校长史。在做出决定之前,诸葛亮还特别询问了杨洪的意见。在这方面,虽然杨洪与张美人的私人关系很好,但他仍然指出了张美人的缺点,并建议诸葛亮以向朗作为主席的历史。由此可见,杨洪是一个无私的大公。对此,《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杨洪乃心忠公”。在我看来,这无疑是一个相对较高的评价。杨洪在蜀郡太守任上去世,建兴六年(228年)。总的来说,在蜀汉最危险的时候,杨洪力挽狂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杨洪在公元228年去世后,并没有留下更多的故事。
夷陵之战后,为什么汉嘉郡太守黄元造反?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