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德16年(1521年)到嘉靖3年(1524年),明朝在皇统问题上发生了重大政治争论,历史上称之为大礼议。
正德16年3月,明武宗朱厚照作为皇帝16年,结束了他有争议的一生。随着朱厚照的去世,明孝宗朱厚忠彻底绝世。
不得已,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商定,由朱厚照的表弟朱厚夫继承王位。
令张太后、杨廷和没想到的是,这位15岁的新皇一上任就展开了三年的大礼争议。
[img]430539[/img]
从天而降的王位
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个儿子是朱厚夫的生父,朱厚夫是朱见深最大的弟弟。
朱佑一生只有两个儿子,长子朱厚熙出生五天就去世了,第二个儿子是后来的明世宗朱厚夫。
当远在湖广安陆州的朱厚夫得知自己要继承皇位时,他还在为自己的生亲朱佑服丧。
然而,国家事务比家庭事务更重要,遗诏是皇帝的命运。朱厚荣只能离开他从小生活的王府,随使团前往充满未知的北京。
虽然朱厚荣只有15岁,但人们很快就会意识到,这个年轻的天子绝不是那种被人摆布的木偶,而是一个有思想和勇气的政治天才。
根据礼部原计划,朱厚夫将从东华门进入紫禁城,暂居文华殿,择日作为皇太子即位礼。
然而,朱厚荣坚持认为自己是来“继承皇帝的皇位,而不是为了皇子”,并以拒绝进入城市的方式提出抗议。
后来,张太后派大臣说服,朱厚夫同意从大明门进宫,当天在奉天殿即位,次年改元嘉靖。
[img]430540[/img]
追尊生父为皇帝
朱厚荣登基后不久,一场为期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开始了。争论的核心是朱厚荣是继承人还是继承人?他应该尊重孝道,还是把王献给皇帝?
朝廷上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杨廷和为首的继承派。他们认为朱厚荣是小宗的继承人。他们应该把孝宗和张太后当作父母,改名兴献王和王妃蒋为叔叔和叔叔。
另一个是以新科进士张聪为首的继统派。他们认为朱厚夫不是作为王子在宫中长大的,而是作为武宗的绝后,世宗伦序当立。@ 以生父为皇考,朱厚夫应该是皇考。
朱厚荣自然不想成为孝宗的儿子,但在嘉靖元年的第一个月,清宁宫发生了火灾。杨廷和他的学校都认为这是上帝的警告。朱厚荣称孝宗为皇帝考试,称兴献王为本生父亲。
嘉靖三年后,杨廷和辞职回国后,朱厚荣加快了改名为生父的步伐。他首先尊重生父为“皇帝”,不久后直接尊重他为“皇帝”,改名为“皇帝”。
[img]430541[/img]
不仅如此,后来朱厚荣还将生父的牌位供给了太庙,为其追尊庙名为“瑞宗”,原来的兴献王墓也变成了明显的陵墓。
不断提高生母地位
朱佑喜虽然获得了皇帝的称号,但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儿子当皇帝带来的红利。然而,朱佑喜的公主蒋亲身经历了皇太后的角色。
朱厚荣登基后,派人到安陆州迎接生母蒋进京。蒋到达通州后,得知首辅居然让儿子认孝宗为父,拒绝进城。为了生母,朱厚荣毫不犹豫地威胁要退位。
大臣们别无选择,只能以慈寿皇太后的名义称蒋为慈寿皇太后。蒋进宫后,她以太后的仪制拜访了奉先殿和奉慈殿。朱厚云也做出了让步,没有坚持让生母拜访太庙。
嘉靖元年,朱厚荣改名生母为兴国太后。三年后,他被称为“本生张圣皇太后”和“圣母张圣皇太后”。然而,武宗的生母慈寿皇太后张被称为皇太后。
毕竟亲疏有别。生母蒋的生日那天,朱下令命妇朝贺,并在宫里举行宴会。到了张的生日,朱严重双标,甚至下令免贺。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蒋氏驾鹤西去,朱厚夫将其与献皇帝合葬在显陵,并将她的牌位供奉在瑞宗庙。
[img]430542[/img]
迫使四朝元老杨廷和离开
从此,杨廷和19岁的高中进士开始入朝为官,历经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从正德七年开始接任内阁首辅。
武宗死后,杨廷和迎立世宗朱厚荣为皇帝。朱厚荣登基后,杨廷和不仅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而且被削减为人民。
在大礼争议中,杨廷和盲目维护孝宗的脉搏,忽视了朱厚荣与亲生父母之间的深厚血缘关系。虽然他赢了一段时间,但他逐渐远离了朱厚荣。
嘉靖三年正月,朱厚荣决定批准杨廷和辞职回家的请求,并给了他应有的尊严。杨廷和刚离开,朱厚荣就开始推动把孝宗改名为“皇伯考”的想法。
此时,杨廷和他的儿子杨慎带头反对,并带领一群大臣跪在左顺门外哭泣,向皇帝施压。结果,朱厚荣生气了。杨慎被朝廷拐杖,然后流放到云南。
最后,大礼议以朱厚荣的胜利结束。他不仅尊重生父,为皇帝奉献皇帝,还获得了可以依靠的新力量,一点一点地掌握了皇权。
辞职回国的杨廷和,在嘉靖被降为平民七年,第二年去世。直到明穆宗隆庆元年,杨廷和才恢复官职,被追为太保,并被称为“文忠”。
大礼争议的核心是什么?为什么朱厚夫会发动这场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