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什么样的人才会被称为“王”?在秦朝之前,所谓的“王”被称为诸侯和天子。自秦王嬴政称帝以来,“王”就成了一个爵位,这个爵位不一定是王公贵族出身的人才会加封。在汉代,被称为“王”的人通常是指皇帝和皇帝的兄弟。隋朝杨帝时,他们定制皇帝的叔叔、叔叔、兄弟和王子。而且这一制度也是后来皇室继承的,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
从这个角度来看,王子的身份和地位是非同寻常的,主要是皇室的血统,其高贵是不言而喻的。但也有例外,皇室以外的人也被称为国王,通常是皇帝对英雄的赞扬,有时被授予国王。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作者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五千年来,许多国王在历史上诞生了,但其中一个国王你必须知道,那就是历史上被火烧死的国王。你感到惊讶吗!我没听说过,或者你根本不知道。事实上,历史上确实有这样一位国王。他的地位绝对突出,仍然是皇室的血统。这个人是谁?他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朱高煦。
说到这里,一定有人问,朱迪的儿子,地位显赫,身份高贵,怎么会被火烧死?说到原因,我们应该从朱高旭的叛乱开始。
朱高旭天性凶猛,言行轻浮,讨厌太祖。后来,成祖即位后,朱高旭出现了,多次跟随成祖南征北战,取得了许多成就。当时,朝廷正在讨论建立储备。齐国公丘福和徐王宁喜欢朱高旭。他们经常在成祖面前称赞他,因此受到成祖朱迪的青睐。永乐两年(公元1404年)被授予汉王称号。
朱高旭被授予汉王后不久,他的兄弟朱高炽被授予皇太子。此时,他非常失望。凭借他的巨大成就,他对他的兄弟朱高炽非常不满,没有注意到他。成祖多次训练,他根本不听。最后,在永乐15年(公元1417年)引起了成祖的愤怒,并被流放到山东的小封地乐安。
由于朱高旭被成祖流放到乐安,心中怨恨日盛,预谋夺取王位的心理十分迫切。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八月,成祖御驾北征,在回师的路上去世。朱高炽,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即皇帝,次年改元为洪熙,在位仅十个月,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暴死,终年47岁。死后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献陵。随后,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即位,改年号宣德,为宣德帝。随着侄子朱瞻基的登基,汉王朱高旭的愤怒变得更加沸腾。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8月,朱高旭在乐安起兵谋反,派亲信枚青等人潜入北京,与他的老部门合作为内应。英国公张辅得知后逮捕了他们,并扮演了皇帝的角色。当时,朱高旭已经同意与山东都指挥金荣一起谋反,并联系了天津、青州、沧州、山西等地的都督和指挥作为回应。公开发放刀箭和旗帜,掠夺周边县的马匹。
朱高煦还成立了五支军队,即前、后、左、右、中五路军。指挥王斌带领前军,韦达带领左军,千家万户带领右军,知州朱恒带领后军,朱高煦的儿子监督一路军,朱高煦亲自带领中军。世子朱瞻坦居守乐安,指挥魏宏、魏兴、千户王玉、李智带领四哨兵马,部署已定。朱高旭任命王斌、朱恒为太师、都督、尚书官职,成立了另一个中央政府,一场叛乱即将爆发。五天后,他派助手去朝廷,列举了他的不满,说明他的行动是有原因的。他指责皇帝将贵族头衔封给文官,这违反了永乐帝和洪熙帝的规定。他还指责皇帝在选择官员时判断不当。这些指控似乎基本上是燕王对建文帝指控的翻版。但这一次,他们没有得到回应。
当宣宗听到这件事时,他一开始犹豫不决。然而,9月9日,在大学生杨荣等人的强烈要求下,宣德皇帝亲征。在战场老将薛禄的带领下,9月21日,一支拥有2万名士兵的先锋队围攻乐安。在劝说叛王朱高旭投降失败后,他们第二天猛烈攻城。
结果朱高旭出降,他和他的随从一起被解回京师,朱高旭被软禁在皇城。宣宗念叔侄之情,去禁锢朱高旭之所探望,朱高旭使腿绊倒,宣宗怒不可遏,命人用300斤重的铜缸盖住朱高旭。朱高旭在缸内运力欲举起铜缸砸向宣宗。宣宗大惊小怪,急命人取木炭,堆积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将朱高旭活活烤死在铜缸里。后妃韦氏和诸子都被处死。600多名文武官员跟随叛王被处决,另外2000多名官员被分配到边境。朱高旭的弟弟赵王和另一位王也参与了这个阴谋。但是皇帝因为关心王朝的稳定,下令不予追究。这场叛乱最终以朱高煦的悲惨失败而告终!
自古以来,大多数谋反者都没有好的结局,但汉王朱高旭并没有从前人那里吸取教训。他不得不犯罪,争夺王位。最后,他被宣帝命令死在铜缸里。这样真的很尴尬!
事实上,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中,像汉王朱高旭这样叛乱的王子数不胜数,但像他这样死去的王子却是独一无二的。
汉王朱高暖之死:历史上唯一一位被活烤死的王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