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聪明才智,刘备当时穷。那么,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呢?有兴趣的朋友一起看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军阀诸侯纷纷争霸,为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了极佳的表演舞台。
在三国这样一个人才辈出的乱世中,我们熟悉的三国人物,除了曹操手下的曹氏和夏侯氏,从一开始就是曹操的心腹,大部分都有跳槽的经历。
这说明在这样的乱世中,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自己效力的对象,成为有识之士实现人生抱负的关键。
诸葛亮在选择“主人”方面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典范。他与刘备的亲密“君臣关系”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受称赞的君臣。
[img]428008[/img]
那么,为什么聪明的诸葛亮选择了当时基本贫穷的刘备为君主呢?
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经常“比较管仲和乐毅”,徐舒甚至认为“管和乐不如这个人”。通过诸葛亮的比较,我们也知道他有很强的成就理想。
东汉末年,在群雄争霸的时代,诸葛亮虽然隐居在南阳,自称“活在乱世,不求闻达诸侯”,但实际上,他胸怀大志,才华横溢,只是“待时”选择了一位真正值得帮助的明主。
当时,在诸葛亮隐居的南阳周围,北面是曹操,他“威胁天子命令诸侯”,东面是孙权,他占领着长江,窥视着世界。离南阳不远的荆州有汉朝的刘表。此时,刘备正在刘表的手下吃饭,西南部有刘章,刘章主宰着宜州。
当时这些诸侯都有相当大的实力,各自主宰一方,诸葛亮选择谁也比当时的刘备强?
刘备的“三顾茅庐”真的打动了诸葛亮吗?
简单地说,诸葛亮选择投靠刘备有三个主要原因:
[img]428009[/img]
第一,刘备是宗室之后。
由于刘备是“皇室之舟”,这种身份很好地调和了“君”与“主”的矛盾,受害者是忠诚的君主,这自然是对封建思想长期影响的知识分子的心理认可和安慰。
而曹操、孙权等军阀,都属于乱政臣子,自然不可能让淡泊明志的诸葛亮卖身投靠。
第二,必须是有才华的明君。
诸葛亮虽然隐居隆中,但他清楚地看到了当时世界上的诸侯。真正能与曹操、孙权争夺世界的不是袁绍、袁术,也不是刘彪、刘章,而是曾与曹操一起“煮酒谈英雄”的刘备。
第三,我们必须能够充分发挥我们的技能。
无论他投靠谁,诸葛亮都必须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也就是说,诸葛亮希望未来的君主能听从他的话。这一点从根本上决定了诸葛亮的政治选择。
据《三国志》记载,赤壁战争前,诸葛亮出使东吴。东吴重要大臣张昭曾建议他转投孙权,但诸葛亮回答说:“孙将军可以说是主人。然而,从他的角度来看,他可以贤惠,但不能尽力。我不会留下来的。”
这句话很清楚。诸葛亮认为,他选择的人不仅要重视他,还要有足够的礼贤和下士,而且要尽自己的才能。
[img]428010[/img]
那么,诸葛亮的才华是什么样的人主呢?
当时在东吴,孙权有周瑜就够了。周瑜能文能武,智谋不逊于诸葛亮,对孙权忠心耿耿。即使诸葛亮投靠孙权,他也会永远站在孙权账下的周瑜身后。
而曹操一方,更是人才济济,谋士如云,战将千员,诸葛亮即使有很大的技能,也很难展现自己的才华,而不能脱颖而出。
当时,刘备才是真正缺乏人才资源的当代英雄。
自出道以来,刘备一直四处奔波,甚至依靠别人。虽然他身边有两个万人敌:关羽、张飞、后来投靠的“胆子”赵云,但他们在提出建议方面并不起作用。
刘备终于得到了一个徐舒,帮他打了几场胜仗,被曹操撬走了。
刘备受限于身边没有智慧超群的人才,兵不过千,流离失所,无处居住。
他在荆州牧刘表住了几年,意识到自己老了,功业没有建成,于是有了“腿肉之叹”(刘备发现自己的大腿生出了赘肉,于是流下了眼泪)。
就这样,刘备急于寻找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即使是“三顾茅庐”也要请出山,也许四顾五顾也不是不可能。
而诸葛亮也是刘备急需自己的,他觉得只有在刘皇叔那里,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因此,在刘备连续三次邀请自己出山后,诸葛亮义不容辞地走出卧龙岗,开始了为刘备“献身于死亡”的传奇生活。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穷刘备?诸葛亮的才华是什么样的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