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人为了爱美能做到什么?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快来看看吧!
[img]428872[/img]
1、魏晋时期:追求美白
想必大多数东方男人心中都有一种对美认可的共同基本颜色,那就是白色。
魏晋时期的男人对肤色有一种病态的痴迷,认为白色像玉一样明亮是最美丽的。对于大多数符合审美观的肤色,他们想到涂粉底。
据史料记载,古代常见的粉底有两种:一种是米制成的天然粉底,原生态绿色材料,生产工艺复杂,工艺极其讲究:贾思谢·《齐民要术》:"制作米粉法:梁米第一,粟米第二...各自纯作,不杂余种。
铅粉是炼金术行业的一个分支行业。加工过的铅粉可以使人们的外观闪闪发光,所以它也被称为“铅华”,我们经常说“洗铅华”这个词。值得注意的是,顾名思义,“铅粉”含有重金属铅,有毒。
在《水浒传》中,孙二娘用铅粉伪装逃跑。这种粉底有一定的粘性和高亮度。长期使用会使皮肤变黑,失去原有的光泽和油脂。
2、唐代:口红
在唐朝之前,口红通常放在盒子里,在古代也被称为“唇脂”。在管状口红出现之前,口脂实际上是通用的胭脂,放在一个小盒子或一个小罐子里,直接用手指浸泡和涂抹。以前的口红大多是明亮的朱红色,但在唐代和宋代也很流行。檀香色是肉色和裸色,直到现代仍然很流行。
与女性对各种口脂的执着追求不同,男性使用的口脂一般不含颜色,是一种透明物质,主要起到滋润唇部的作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润唇膏。
在唐代,皇帝会在腊日给他喜欢的官员各种口脂和胭脂,表达他一年的辛勤工作,就像年终奖一样。被誉为最疯狂的口脂爱好者唐高宗,喜欢收集口脂的程度绝对不亚于现在的口红控制。当他遇到他喜欢的学士时,他会给他们一些礼物来表达他的重量。
[img]428873[/img]
3、宋代:簪花
在具有时代特色的宋代,装饰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物品。男人还会把当季的花或类似的装饰品插在发髻、鬓角或冠上。春桃、夏荷、秋菊、冬梅将四季的景色与鬓角不同。
古人认为,发夹可以求吉纳福,祛病辟邪,是好运的象征。男人的发夹不仅是一种流行的习俗,也是礼仪制度的体现。文人在赏花喝酒的时候,会“折花歌插”,摘花戴在头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你好优雅!
著名文人沈从文曾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提到,宋代每一次仪式、节日和皇帝旅行,公卿的所有官员都骑着警卫发夹。牡丹、牡丹、玫瑰都向千官开放。
4、明代:美容美发
到了明朝,男人对自己的形象管理更加细致,“三天洗头,五天洗头”是洗澡和洗头,整体必须干净整洁。俗话说,头可以断,发型不能乱。为了保证头发的平整度,私人男人还会把头发扎起来,戴上网巾。如果风吹乱了他们的发型,他们会气得跺脚。
儿子们穿着五颜六色、图案精致的衣服,别着优雅的香囊,迷住了一个男孩和女孩。而且不仅注重美发,美容也很受重视。据说首辅张居正也很懂护肤,起床睡觉前要经历一套完整的护肤流程。“膏泽脂香,早晚递进”
5、魏晋南北朝是男性形象管理极端的朝代。
要说哪个朝代把形象管理做到了极致,那就是魏晋南北朝。
魏晋时期,上层士族之间,敷粉之风盛行。事实上,早在汉代,就有男人敷粉的记载。汉惠帝的男侍有“不敷粉不值”的规定。
曹操的女婿何晏有“敷粉何郎”的雅号。只要何晏出门,粉丝不离手,随时化妆,偶尔停下来欣赏自己的影子。南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容止》:魏明帝怀疑何平叔的美姿仪,面对白色,傅粉。正夏,和热汤饼一起出汗,用朱衣自擦,颜色变亮。
得知朋友突然来访后,曹植仍然坚持化妆,让朋友们等了一个多小时。
为了美白,魏晋士人口服+外用,双管齐下。毕竟,粉妆是一种外部修饰。为了彻底改变肤色,士人们毫不犹豫地“服用石头”,即服用五石散,以达到长期美白的效果。吃太多五石散会很热,脱下衣服。它似乎有美白和展示的效果,啊哈哈。
总结
难以想象,白皙的脸庞和苗条的姿态正好符合魏晋名人的审美标准。与秦汉对男性的审美取向相比,魏晋南北朝的审美标准更像是一种偏差。男女外在美很重要,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才是真正的美。
古代男人为了爱美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