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想知道为什么魏晋谈话的具体表现是什么?魏晋时期,“清谈”在社会上盛行。“清谈”相对于俗话,也叫“清言”。士族名人相遇,谈老庄和周易,被称为“清言”。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清谈就是不谈国事,不谈民生,谁要谈如何治国,如何强兵裕民,谁有显著的政绩等,就会被贬为专谈俗事,被讽刺。
这种“清言”在当时非常流行,尤其是统治阶级和受过教育的人。他们一起讨论辩论,表达分歧,展示观点,帮助理由,以反驳他人。由于上流社会的广泛参与,“清晰的谈话”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绝大多数的“清谈”方式都属于口谈。就口语而言,有几种方式。一是两人对话,即所谓主客对答。一个人对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称之为“主”;提出不同意见和质疑的人称之为“客人”。主客互相质疑对答,往返难休,这是“清谈”的主要形式。二是一主多客或一客多主。但主客双方都以一人为主,其余可插言。三是“自为主客”。当别人对问题没有高度的见解时,有人可以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自己回答,以表达自己的高超见解。
[img]427740[/img]
有一次,大家都在争论一个问题,最后都穷于词理。当时宰相谢安“自叙其意,万多字”,侃侃说话,见解独特。说完之后,他肃然自得,四个人都不佩服。
当时,人们把共聚“清谈”作为表达感情的好机会,很多名人闲士都热衷于此事。但其目的不是论政,而是官员、文人为了消遣和展示自己的清高而不谈俗事。《兰亭序》中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会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修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修炼”原本是三月初三洗澡除垢、嬉水采兰、烧脏祈祥的活动,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显然不仅仅是一般的“修炼”;这是东晋士族文人的大规模清谈活动。
“清谈”是一场辩论演讲。它与现代演讲的共同点是,它需要一种新的观点,即“看到人们从未见过,说话人从未说过,探索正义的微妙和美妙”。如果你走进尘埃,捡起人们的牙齿,没有新奇的观点,它会很烦人。孙盛去尹浩家“谈话”,直到忘记吃饭睡觉,不想离开,如果他们谈论的都是旧的,他们就不会互相吸引。
一个好的“清谈”,当然要求理论观点创新,同时也要有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达观点。有一次,刘去王蒙家“清谈”,刘离开后,王蒙的儿子问他父亲:“你和谁赢了?王蒙说:“韵音令辞不如我,往往破我。“韵音令辞是一种优美动听的语言,“往往破”是指理论上的一发即中。前者包括声调抑扬顿挫、流畅悦耳、词语准确犀利、精准有力,是“清谈”的形式;后者是关于清谈的。由此可见,王蒙并列了“清谈”的内容和形式。
[img]427741[/img]
在“清谈”中,气氛一般都很随意。当你兴奋的时候,你经常帮助你做手势,摆动你的身体,甚至跳舞和说话;说到醉酒,你毫无顾忌,有些人会说粗话。
“清谈”也有诡辩者。当然,诡辩者需要敏捷的思维和善辩的口才。王苟子和徐迅辩论说,王苟子赢不了,反过来,“徐福执王理,王执许理”(其实是交换命题),王苟子还是输了。可见徐迅的诡辩有多巧妙。
魏晋清谈之风的具体表现为什么?详细介绍魏晋清谈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