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87年,河南耿介不想当官,而是回家教书育人。鉴于他小时候去过嵩阳书院,被当时碧草连天的风景和朗朗的读书声震撼了,他决心在家乡教书,兴兴当地书院。事实上,封建时代的历代人比比皆是。在几代人的努力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学院,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img]419810[/img]
第一,书院最早的兴起和影响
1、中国的“第一教师”
公元前522年,孔子决定设立平民教育,开始学徒讲课,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当时的社会。
孔子带领一群有抱负的青少年开始筑坛,自己种了一棵杏树。从那以后,孔子越来越出名,许多学生来到这里。这就是著名杏坛的由来。
从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孔子都在杏坛讲课,坐在世界各地的弟子们聚集在一起。他一生接受了3000名弟子的六种艺术学习,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美丽的谈话。孔子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师,杏坛成为世界上学习最高宫殿的代名词。
所谓的“杏坛”,除杏树下外,还有银杏多果,有“桃李满天下”的寓意,@ 树干挺拔自立,不向任何一侧倾斜,象征着学生的性格。银杏果实可食用、药用,弟子们将来可以为国家和民生做出贡献。后来,它已经演变成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目标。
[img]419811[/img]
2、“百家争鸣”的起点
孔子杏坛讲座200年后,时间来到了战国中期。在齐国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地方吉下,一所未来成为中国学术中心的学院成立了。是的,这是历史上著名的吉下学院。吉下学院成立于公元前347年,是世界上第一所官方高等学校,也是当时田齐威王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
齐威王在这件事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和成本。他不仅学习宫殿的规模和声誉很大,而且他的老师,即“吉下先生”,也成为当时列国竞争的对象。
他们在学习宫殿教学的同时,还说,收集弟子,进行专业学术研究。在宫殿内,教师和学生不仅可以自由讨论国家事务,还可以根据意愿向齐国申报名誉。考试合格后,他们获得了“医生”的称号,并获得了相应的头衔和薪水。这是中国第一个为学生开放仕途的先例。
吉下学宫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创造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学宫最繁荣的时候,有儒、道、法、名、农、兵、阴阳等学派的学者。
孟子、荀子、慎子、邹子、沈子、尹文都在学宫讲课,诞生了《黄帝四经》、大量影响巨大的作品,如《管子》。韩非子、李斯、田平等是学生中最具代表性的。
二、封建时代蓄力发展
1、秦汉官学鼎盛
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封建时代。此时,私立学校与官方学校并行。汉代有系统的官方学校制度,也为后世封建官方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央政府有太学、管地学和鸿都门学;地方政府主要关注县国自己的学校。
然而,在早期阶段,私立学习的影响仍然相对较大,如果它受到政治的影响很小,它就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当时,太学是中国最高的教育机构,成立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即公元前124年。太学有一定的局限性,即配额有限,要求高,普通人无法进入。汉代太学的杰出代表人物是郑宣,他创立了一个具有深远影响力的“郑学”,包括“毛诗”。
东汉鸿都门学成立于灵帝光和元年,即公元178年,汉灵帝是书法爱好者,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词赋和工书能力,主要学习内容是古代书信书写、小说创作、词赋和书画。鸿都门学对后人的影响,不仅以儒家经典为考核依据,也开创了诗文学者的先例。
[img]419812[/img]
2、隋唐两宋的发展
隋唐时期,采取了重儒学、三教兼并的教育政策,科举制度率先采用。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完善、系统的教育体系,其中“六学二馆”是官方学习的重中之重。
六学是中国子学、四学、书学、律学、算学、太学,两馆是弘文馆和崇文馆,是唐代最高的大学。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要求,其中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是中国历史上教育权重再分配的经典。
唐太宗时期,弘文馆开始脱颖而出,聚集了楚亮、蔡允恭、姚思廉等大量精英学者,极大地开拓了中国文化。此外,弘文馆的文化学者也是李世民的政治智库,他们对政治做出了巨大贡献。
[img]419813[/img]
宋代是学院发展的巅峰时期,也是中国民间高等院校诞生的时代。由于唐末五代战争不断,社会生产几乎停滞不前,许多学者开始从事私人教学。因此,学院在人民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相对突出的特点。
学院主要以研究、讨论和讲座为主。与官方学习相比,它通常由著名学者创建或主持。因此,它在学术上更自由,有自治权。学生注重个人学术修养和个人修养,而不是以官僚主义或参加法庭考试为主要目标。
在此期间,著名的学院包括江西白鹿洞学院、湖南岳麓学院、石鼓学院、河南应天学院、松阳学院、江苏茅山学院等。其中,应天学院、白鹿洞学院、松阳学院、岳麓学院,被称为中国“四大古代学院”,值得成为领导者。
宋朝以后到清朝几百年来,中国的大多数学院都遵循了以前的发展路线,没有发生过巨大的变化。直到19世纪末,现代大学才出现在中国,学院才成为历史。
古代著名的书院有哪些?有哪些特点?